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视角下洛尔卡戏剧人物的悲剧性

来源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的婚礼》、《叶尔玛》以及《贝纳尔达·阿尔瓦之家》(又称“乡村三部曲”)是西班牙著名诗人、戏剧家加西亚·洛尔卡现实主义戏剧的代表作。三部戏剧均是以西班牙乡村生活为背景题材的悲剧,描写了在传统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压迫下乡村妇女的悲惨生活及其内心的矛盾斗争。作者用诗化的语言、生动的描写以及纯熟的写作手法,成功地刻画出了人物矛盾的心理特征及其悲惨的命运。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利用本我、自我与超我等概念,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等方面来揭示人类的心理活动,从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分析人类的精神生活。这一理论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首先介绍和分析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三部人格结构(即本我、自我与超我),指出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内涵、功能、遵循的原则等内容,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工作原理;其次,本章还探讨了弗洛伊德本人及其理论对西方文学创作与文学评论的影响,为洛尔卡戏剧作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第二章,分别通过对三部戏剧的主题、情节、写作手法等方面的分析,重点研究三部戏剧的悲剧因素,并从多个角度解读剧中人物----《血的婚礼》中的母亲与新娘、《叶尔玛》中的叶尔玛以及《贝纳尔达·阿尔瓦之家》中的阿黛拉----的心理现实与矛盾,并初步指出人物的本我、自我与超我,为下文的具体分析做铺垫。第三章,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出发,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人物的本我、自我与超我的人格结构,并依托文本,解读人物的心理发展历程,揭示人物悲剧性的形成原因。
其他文献
本论文运用叙事理论对冯尼格的后现代小说《冠军早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分别从叙事结构、叙事视角聚焦、叙事语言和叙事时间顺序四个角度给予阐释。本论文的主体部分由四章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最杰出、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女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批评界多次引起争论的作家。华顿一生著述颇丰,在长达五十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研究者对国际学术界贡献的方式之一就是发表其学术成果,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则成为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学术文章的主要使用语言。对英语为非本族语的学者来说,在英
本文首先对资源预约协议RSVP的原理与性质进行了论述,然后简要讨论了对网络的QoS仿真的原理与配置模块,最后运用给出的模块,给出了应用RSVP技术传送IP语音的仿真结果.结果表
期刊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2至6岁汉语普通话儿童的语音习得进行大规模的断层调查,来研究声母习得顺序和错误替代类型,文中首先对数据进行详细的描写,然后通过优选论的理论框架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