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大幅度快速光变、高偏振、整个电磁波段的非热连续辐射及致密的射电辐射是blazar天体的主要特征,blazar天体的统一与演化是blazar天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对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blazar天体的观测特征、定义、分类以及统一模型。第二章主要介绍活动星系核的基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幅度快速光变、高偏振、整个电磁波段的非热连续辐射及致密的射电辐射是blazar天体的主要特征,blazar天体的统一与演化是blazar天体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论文对blazar天体统一与演化的研究成果做了比较全面的总结,指出目前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之处,并对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blazar天体的观测特征、定义、分类以及统一模型。第二章主要介绍活动星系核的基本性质、分类、能源机制以及模型。第三章简单介绍了blazar天体多波段能谱的观测特征及理论解释、blazar天体中多普勒放大和相对论聚束效应及视超光速现象,着重介绍了blazar天体的多波段能谱统计特征以及理论解释、blazar天体的统一与演化模型以及blazar天体中心黑洞和喷流的关系;虽然某种模型能统一描述blazar天体,也能再现其演化序列,但还不清楚吸积释放引力势能和提取中心黑洞的自转能这两种能源机制在blazar天体不同的演化阶段各自的贡献有多少,从FSRQ→BL Lac,中心黑洞的两个重要参数:黑洞的质量和自转角动量是如何变化的、吸积率和自转角动量是不是相互影响,目前还没有定论,但中心黑洞的自转对blazar天体的喷流有着显著的影响;与BL Lac天体相比,FSRQ中心黑洞的质量及吸积率较大,延展射电辐射也强的多,其中心黑洞自转可能快的多,有可能存在两类BL Lac天体:这两类BL Lac天体的黑洞质量和吸积率相似,但是中心黑洞的自转角动量不同。如果统一考虑中心黑洞的质量MBH、自转角动量J、质量吸积率M,喷流的物理参数、视角θ及其速度结构以及核周围的环境,或许能更好的解释不同类型的blazar天体之间的联系和各种差异。第四章主要介绍几种黑洞质量的估算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和对象,总结了各种方法得到的结果,其中由reverberation mapping方法和引力红移所估算出的中心黑洞的质量与宇宙学模型及参数无关,并且可以进一步估算出吸积盘的倾角。第五章主要介绍一个GeV gamma射线噪blazar天体,PKS 1510-089,的观测特征,如该天体具有强的红外、射电、紫外辐射,具有大幅度快速光变和周期大约670天的准周期光变,光谱观测发现了宽的Hβ线的双峰结构,具有大蓝包和比较高的吸积率(?)≈0.1、以及方向基本相
其他文献
晚型恒星中普遍存在着类太阳磁场活动现象,预示着在这些晚型恒星较深的对流区内存在与太阳类似的磁场发电机行为。我们选择了三颗活动性较强的晚型恒星作为观测研究对象,一方面通过对V711 Tau和UX Ari的长期高色散分光监测,研究它们的磁场活动规模、色球活动区的结构和迁移规律;另一方面通过对SZ Psc的密集采样观测,探测和研究它的冕层星珥活动事件。V711 Tau是一个周期约为2.84天的RS CV
本文综述了太阳日浪、喷流及其相关现象到目前所取得的一些观测和理论成果,并介绍了本人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对日浪和喷流的时空关系以及它们的物理起源等问题所做的(或参与做的)研究工作。本论文包括三个部分,综述部分(第一章),工作部分(第二章到第四章)和问题和展望部分(第五章)。论文的主要成果归纳如下:1.通过对七个接连发生在活动区卫星黑子之上的Hα日浪事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它们的足根处有异极性磁流的浮现
吸积率是限制活动星系核(AGN)中心活动最基本的物理量之一。对应不同的吸积率(爱丁顿比),AGN中心会形成不同的盘结构,因而表现出不同的观测特征。AGN的吸积性质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观测特征,还与喷流的形成、AGN对寄主星系的反馈等基础问题密切相关。由于其显著的喷流活动,射电噪AGN的研究在AGN研究中一直是最活跃的领域之一。在射电噪AGN的各波段辐射中,喷流非热辐射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目前对射
信息技术、望远镜及其终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太阳物理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时间和高空间分辨率、多波段、多角度的海量观测数据。太阳研究工作者通过对这些数据测量分析、统计研究来更深入地了解太阳的各种机制,以及这些机制对地球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而对各种灾害性空间天气进行预报。人眼对各种事物的感知大多数来源于视觉,图像是最直观的视觉数据,因此,太阳多波段、多角度的拍摄图像是最主要的太阳观测数据。在太阳
生物体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处理系统,论文的第二章从这种观点出发讨论了生物细胞内最大的信息源基因组DNA序列的信息编码问题。首先探讨了基因组蛋白质编码区的信息编码问题;简要回顾转录水平的基因表达调控后,讨论了基因组基因表达调控区的信息编码问题。 论文的第三章介绍了我们利用internet上可获取的开放的生物信息学资源,对基因组DNA调控区的一种可能的编码方式所进行的理论研究。这种可能的编码方
混沌和分形普遍存在于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中,是非线性科学重要的两大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非线性理论的不断完善,非线性分析方法的不断提出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混沌和分形在很多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地研究和应用,比如生物学,经济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等等,当然也包括太阳活动关于混沌和分形特征的研究。太阳黑子相对数表征着太阳长期演化活动的特征,在太阳活动描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基于黑子相对数,已经证实太阳活动受控于
目前我国国家天文台正在实施空间太阳望远镜计划,而用于空间天文观测的电子设备必须面对空间辐射环境带来的损伤,本文叙述的我们的研究内容就是天文用CCD在空间观测应用中的高能辐射损伤。我们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了一套新的估算质子辐射位移损伤的方法——稳定缺陷方法。根据高能粒子辐射固体阻止理论采用Monte-Carlo方法计算了高能质子在CCD中导致晶格原子位移而产生的初始空
随着恒星、宇宙学研究的逐渐成熟,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成了目前天文和天体物理研究中的最大挑战。它不仅能增加我们对星系的理解,也是将恒星的研究和宇宙学的研究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由于星系的绝大部分可见物质都集中于恒星中,星系中恒星的演化决定了星系演化中的许多观测特性。研究星系中的恒星演化特征可以间接地研究星系的形成和演化。所以确定星系中的恒星成分成了天体物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演化星族合成方法正是确定星系
如何处理恒星中的对流运动,是恒星结构和演化理论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本论文中,我们从流体力学基本方程组出发,建立了一个描述湍流对流运动的Reynolds应力模型,并将它用于太阳模型中,对这一对流模型以及其中的自由参数进行了充分的检验和限制。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检验一些在混合长理论中被忽略了的物理过程,例如湍流的耗散、扩散以及各向异性等,对太阳对流区结构的影响;同时,也希望通过与日震观测结果的对比,
明亮的OH脉泽是探测银河系中各类天体甚至河外星系的极好工具,但是对OH脉泽的抽运机制的鉴别和模拟上的困难使得这个极好工具一直没有得到极好的发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之一就是在已知的OH脉泽源中有效地鉴别出它们的脉泽抽运机制,并由此找出脉泽特征与产生脉泽的天体之间的物理联系。本博士论文利用红外空间天文台(ISO)所获得的高精度分辨率红外光谱,研究了OH1612MHz脉泽源中的辐射抽运吸收线的出现规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