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传播西方现代科技的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农业学堂就是其中重要的实业学堂之一。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农业教育在20世纪100年的曲折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兴起时全面仿效日本,到学习借鉴美欧,到全面参照前苏联,再到学习借鉴美欧,平均25年左右就出现一次重大的调整与变革,多次调整与反复,反映了缺乏构建适应中国农业教育体系的明确思路。认真研究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深入分析国外成功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农业教育今后发展道路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论文以20世纪中国各层次农业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的史料为基础,综合运用教育学、统计学、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对100年中国农业教育的变迁进行系统的梳理,并对变迁的动因进行多角度的研究与分析;通过中外横向比较和历史纵向比较,在归纳和阐述现阶段我国农业教育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我国农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正文在阐述近代农业教育的兴起背景后,以教育思想和学制的重大变迁与变革为主线,首次从宏观的角度将100年农业教育史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分别是肇始时期(从清末到1922年)、体系创立时期(1922~1952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教育(1952~1978年)、改革开放后农业教育的发展(1978年到现在)。并分析了不同历史分期的特点和分期的依据。在宏观上进行历史分期后,本文打破传统分时段研究的惯例,尝试从100年农业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创新,农业教育规模和人才培养的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的演变,师资队伍的变化,科研与推广体系的变迁,学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等6个方面,对20世纪100年农业教育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变迁,分别进行客观描述。在前几章史料梳理的基础上,第四章对100年农业教育变迁进行动因的分析,从理论与实际的角度,分别阐述了农业教育与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教育规律等方面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情况。在分析国家经济总量与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总人数变迁的相互关系方面,运用相关度量化测评的方法,计算出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GDP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高度相关,相关度r值为0.885;第一产业产值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也高度相关,相关度r值为0.892。其中1952~1978年,我国GDP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之间没有相关性;1970~1999年,我国第一产业产值与高等农业院校在校生人数之间的相关度为0.901。通过相关度量化及比较研究发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学生数与国家经济总值之间相关度水平与日本存在较大的差距。论文五、六两章,对中外农业教育进行比较研究,归纳现阶段中国农业教育的存在问题,分析未来中国农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提出面向21世纪我国农业教育的几点战略思考。主要战略有:1、建立农业科教专门法规,避免政治及人为因素对农业教育发展造成不良影响;2、解决从业农民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不高状况的基本思路;3、加强对农业教育规律的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教育的层次结构和规模结构,鼓励进行多元化办学模式的实践;4、打破体制性障碍,实现农科教一体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5、用优惠政策,激励农业院校学生到农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