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乳腺癌是妇女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增长,且发病趋于年轻化。手术是其首选治疗,然而手术后常引发患者出现上肢淋巴水肿,且发病率较高,一般在6%-62.5%之间。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在临床上通常表现为患肢肿胀畸形、麻木、疼痛、反复感染、功能障碍等,水肿一旦发生,便难以消退,使患者饱受心理和生理双重的痛苦,极大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本项研究通过对54例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进行患肢刺络拔罐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患肢进行多点周径测量,同时对其疼痛感和(或)肿胀感进行评估,从而验证刺络拔罐疗法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于门诊选取54例不同肿胀程度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在患侧肩部及上肢寻找皮下结节或压痛点15处,并做标记,消毒后固定一人采用一次性采血针于标记处点刺8针,立刻选取合适口径的火罐吸拔于点刺部位,再留罐10min。每周2次(固定于周三、周六),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周期后观察疗效。注意治疗期间避免患肢用力或负重。观察治疗前后患侧上肢掌横纹、腕横纹、肘下7cm、肘横纹、肘上10cm、腋横纹处的周径变化以及患肢疼痛感、肿胀感的改善情况。研究结果:经过刺络拔罐治疗4次后,与治疗前比较掌横纹、腕横纹、肘下7cm、肘横纹、肘上1Ocm、腋横纹处的周径有所减小,P<0.00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例患者中其中有50例患者不同部位处的周径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总有效率可达92.59%,中、重度患者总有效率71.42%,其中掌横纹周径有效率90%,腕横纹周径有效率91.49%,肘下7cm周径有效率88.89%,肘横纹周径有效率90.38%,肘上10cm周径有效率92.31%,腋横纹周径有效率82.61%。说明刺络拔罐疗法对患肢各个区段淋巴水肿均有一定的疗效,对中、重度的患者也有疗效。治疗前有19人伴发不同程度的疼痛,经过治疗后,疼痛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其中疼痛评分为0分的有13人,可见刺络拔罐疗法对减轻疼痛确有疗效;另外,受试者中48人伴有不同程度的肿胀感,采用肿胀感评分方法进行记录,经过治疗后,9人肿胀感消失,另有16人肿胀感评分恢复至2分及以下(不包括0分),肿胀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由此可证实该疗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患侧肢体肿胀感,且治疗后患者无明显感染、贫血等征象,该疗法安全可靠。同时进一步分析了可能影响患侧肢体不同部位周径改善情况的因素,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肿胀时间、肿胀级别、腋窝淋巴结转移个数等因素与各部位周径改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这些因素均不会影响刺络拔罐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疗效。结论:刺络拔罐疗法治疗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疗效显著,对于不同肿胀级别的患者都有明显疗效,且能较好的改善患者的疼痛感和(或)肿胀感,操作简单,见效快,安全性较高,在临床上应进一步的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