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海产品需求量的增大,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业也得到迅速的发展,高密度、大面积、规模化的养殖成为目前养殖趋势,随着对虾养殖密度日益加大,水质恶化严重,以及对虾种质资源退化,细菌性、病毒性疾病等成为困扰着对虾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棘手难题。在对虾病的病因、病理、传播途径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专家学者和行业技术人员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而在养殖生产中取得的效果并不非常理想。例如90年代初爆发的对虾白斑综合病(WSSV),至今仍然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另外,大多数养殖地区落后的养殖模式也制约着对虾养殖业良好有序的发展。 对虾土塘养殖模式因不换水或少量换水时,导致氨、亚硝酸氮等有害物质积累,引起水质恶化,以及导致对虾病害的暴发。与之相比较,循环水养殖系统(RAS)在水质调控、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对虾养殖的科学管理、稳产高产创造了基本条件,是当前水产养殖发展的主要方向[2]。本论文通过利用分离得到的益生菌以及农业废弃物作为碳源利用生物絮团技术,探究其对对虾养殖水体中氨氮、亚硝酸氮等指标的影响,以及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供高效、节能、环保养殖模式的理论依据,开发相关的养殖技术。论文主要结论如下: (1)分离出的芽孢杆菌(S729)添加量越高,对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氮、COD的降解效果越显著,在养殖生产中水体中芽孢杆菌的投放浓度在105 cfu/mL左右效果更佳。 (2)将不同的碳源与益生菌混合添加时,稻壳粉的效果较好。从加工难易程度等方面综合考虑,稻壳粉更适于养殖利用。 (3)分离得到的放线菌不论是单独添加还是与不同碳源混合添加到水体中的情况下,只对氨氮有明显的降解效果,而对亚硝酸氮并没有降解作用。 (4)在将稻壳粉和芽孢杆菌混合生成的生物絮团利用到南美白对虾养殖的试验中表明,生物絮团的添加不仅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节约了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