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治未病”重“调神”思想的研究

来源 :河南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tiaot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治未病”理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一书,在治未病的具体方法上,很多医家都是从生活方式(饮食、起居、运动)上去调理,却忽视了精神上的调摄,精神调摄即调神,调神的重点是四气调神,此内容迄今为止缺乏深入的探讨,大多都是作为文中某部分或某一论点,或只是片面的论述。作者大量检索古今文献,重点是针对《黄帝内经》的挖掘,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黄帝内经》中有关“治未病”重“调神”的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研究,本文从六部分入手,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节主要是对本文所涉及的概念,如治未病、神、调神等,对其概念的内涵、内容等方面进行讨论。第二章节主要是深入地认识治未病,探讨了《黄帝内经》之前“治未病”思想的萌芽、“治未病”概念最早的提出、“治未病”的本义实质是治“未病”这些内容。第三章节介绍了道家、儒家“治未病”重“调神”的相关思想及古代医家对“治未病”重“调神”的相关论述。道家“恬淡、无为”的思想、儒家中庸思想及古代医家的重神观都启迪人们要重视精神上的调摄。第四章节介绍了精神因素与人体的气机、脏腑、气血津液、经络和形体的关系,从而寻找“治未病”重“调神”的理论依据。第五章节介绍了调神的具体方法,包括了据四气调神、顺一日四时调神、随月相调神、节制法以养神、守神法以养神、移情法以养神、以情胜情法以养神和顺志法以养神这些具体的调神方法。第六章节介绍了中医和现代医学都重视精神因素的调摄,又分别介绍了现代医学对于精神因素与疾病关系的认识和中医“治未病”重“调神”的特点。
其他文献
<正>10月18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广播传媒中心自主研发的"大蓝鲸"客户端正式上线。这是一款打通微信公众平台的融媒体客户端,集直播互动、视频直播、音视频节目、社交及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险情、疫情、灾情、警情会给社会秩序带来危害,通过信息网络传播的行为更会将这些危害成倍放大。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是《刑法修正案(九)》新增的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