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的经典化与再生产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15次 | 上传用户:zhouyiai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当代、尤其是新世纪以来被改编得最多的戏曲经典之一。这部作品在它自己的时代即被视为名作,在其后的时代中不断被经典化,收入各种选本,被改编成各类戏曲形式;在昆曲中形成了“《八义》八出”为代表的舞台经典,在京剧中形成了《搜孤救孤》为代表的舞台经典作品;在学术史上,王国维将《赵氏孤儿》杂剧与《窦娥冤》等极少几部作品作为中国悲剧的代表,与世界经典悲剧抗衡,完成了《赵氏孤儿》的经典化定位。加上《赵氏孤儿》是第一部被译介到国外、并被外国作家多次改编的中国戏剧,由此《赵氏孤儿》成为比较文学的重要议题,也成为展现中国悲剧、甚至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本文梳理了《赵氏孤儿》从故事原型到杂剧名作、到舞台经典、到经典再生产的过程,探讨了戏曲发展和传播的规律。本文第一章探讨了“赵氏孤儿”故事从史籍中的片段记载到元杂剧《赵氏孤儿》的传播接受过程,分析了元杂剧《赵氏孤儿》的经典特质,在明代选本中的经典化过程,以及元末南戏改编和明代《八义记》传奇文本的形成过程。第二章从晚清民国演剧史入手,分析京剧折子戏《搜孤救孤》从老生戏中脱颖而出直至成为舞台经典的过程,探讨了该剧与晚清、民国戏曲剧种、行当、剧团体制、戏曲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从1959年北京京剧团重新编剧、演出的京剧《赵氏孤儿》产生的背景、过程入手,探讨“推陈出新”的国家政策下戏曲现代化的进程及其得失。第四章从当代戏曲生态出发,将传统戏曲生态分为“整旧如旧”的文化遗产保护和求异追新的现代创作两大类,在肯定这种分野的基础上,探讨了几部新编《赵氏孤儿》戏曲走向歌剧化的特征,并评析了两部《赵氏孤儿》歌剧。第五章探讨《赵氏孤儿》的话剧改编。话剧的艺术形式是从西方借鉴而来的,它的思想意识也深深地打上了西方文明的印记。因此,话剧对《赵氏孤儿》的改编绝大多数都具有颠覆性,有意无意地对原作进行误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解构了经典。第六章介绍了《赵氏孤儿》题材影视剧生产情况,分析了戏曲经典在图像化生产过程中的特殊问题。第七章探讨海外的《赵氏孤儿》海外传播。海外对《赵氏孤儿》的改编热潮有两个时代,一是十八世纪,另一个是二十一世纪。本章主要探讨二十一世纪的几部《赵氏孤儿》戏剧改编情况,总结它们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对中国戏剧创作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现代服务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了持续发展,并在我国的整体产业格局中占有其越来越不可替代的地位,现代服务业具有比较环保、能源消耗低、污染相对较低等特性,适合当前经济发
<正>下梅古民居位于武夷山市区东南12公里处,属武夷镇管辖。下梅村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丰厚,明清风格的古民居分列于长900余米的当溪两旁。古街、古井、古码头、古建
选取我国地级以上城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以21世纪的最初1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协调度模型,结合GIS技术,分析了我国人口城市化、土地城市化及二者协调性的时空特征。结果显示:整体
工业的发展和进步虽然给人们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放破坏了正常的生态环境,尤其是重金属的排放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如果工业排放物不经过
总结了本院将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统一管理的标准化流程和改进措施,认为对手术室器械纳入消毒供应中心进行全程质量追溯管理,可以改进和确保器械安全使用,提高手术质
目的分析并研究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采用质量追溯系统对控制院内感染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为了证明质量追溯系统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将2015年8月~2016年8
<正>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病。本病在中年以后多发。研究表明,OA在4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0%~17%,60岁以上则达5
会议
羊肚菌是著名的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为了开发利用这一宝贵的自然资源,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7株羊肚菌菌丝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株羊肚菌菌丝体在
<正> 在有关我国古代文学史的一些著作中,对于辽代文学,往往是略而不提,或者是辽、金并称,实则以辽附金,一带而过。除几首民歌与后妃诗歌之外,其他作品就一概置而不论。主要
国际关系中存在大量的蔑视体验以及为此而追求承认的现象。在目前学术界关于承认问题的研究中,承认的内容究竟为何以及反抗蔑视的应对策略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这两个问题仍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