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胆固醇稳态变化情况及其对脑白质发育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引起该变化的可能机制。发生于围产期的缺氧缺血性脑病(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可造成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导致患儿死亡,幸存者也多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脑性瘫痪、认知与学习障碍以及癫痫等,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对该病的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寻求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胆固醇是一类多面性分子,是细胞膜及膜性细胞器的重要组成成分,在脑中含量丰富。近年来,胆固醇在脑发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轴突的生长、树突的发生、神经元的存活、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物质的跨膜转运以及发育中的一些信号转导过程都离不开胆固醇的参与。更重要的是,胆固醇是形成髓鞘不可或缺的物质,同时也是脑白质发育的限速物质,在脑尤其是发育期脑组织中,胆固醇稳态的维持至关重要。研究发现,大鼠生后前3周,脑胆固醇浓度迅速升高,这时正是髓鞘形成的关键时期,而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也发生于此时,鉴于胆固醇在髓鞘发育中的重要作用,本实验利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观察损伤后脑胆固醇稳态变化与脑白质发育情况。由于在一些重症疾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可引起低胆固醇血症,本实验也检测了损伤后脑TNF-α与IL-6水平,以期为HIE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选用7日龄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与模型组,将大鼠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剪断,并缺氧(氧浓度8%)两小时以建立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模型,测量生后8、9、10、14及21d动物脑重及体重增长情况;以高效液相色谱法(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上述时间点脑胆固醇浓度变化情况;在生后10d与14d以髓磷脂碱性蛋白(Myelin BasicProtein,MBP)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脑白质发育情况;生后21d以电镜观察外囊髓鞘的超微结构;并在术后12h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脑TNF-α与IL-6表达情况结果:生后21d,模型组动物体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1),模型组动物脑重则在生后14d和21d时明显降低(P<0.001);在损伤早期,即生后8d、9d及10d,脑胆固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的阳性染色明显弱于正常对照组(P<0.01),以外囊、内囊、基底节及丘脑等处明显;电镜检测可见模型组外囊处髓鞘数量减少、厚度降低,并有缠绕松散的现象出现;术后12h,模型组脑TNF-α与IL-6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一、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体重与脑重增长缓慢,且脑重增长的缓慢程度高于体重。二、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胆固醇稳态被破坏,在损伤早期,脑胆固醇浓度明显降低。三、不同白质脑区髓鞘发育存在时间特异性。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脑白质MBP免疫组化阳性染色面积明显减小,强度显著降低,且不同白质脑区情况有所不同,以外囊、基底节、内囊和丘脑变化最为显著。四、未成熟脑白质对缺氧缺血的敏感性可能与损伤后脑胆固醇稳态破坏有关。五、促炎性细胞因子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脑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可能是造成脑胆固醇稳态破坏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