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NA-Fe2O3@PDA-FA纳米载药系统用于骨肉瘤监测与治疗的研究

来源 :长春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r0op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肉瘤是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一种恶性肿瘤,复发率高,五年生存率低,现阶段的治疗手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在诊断、检测过程中很难得到清晰的核磁检测图像成为肿瘤治疗中的一大障碍。近年科学研究发现,mi RNA是探究肿瘤发生及诊治的新靶标,在肿瘤相关的医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mi R-520a-3p已经被证实为抑制骨肉瘤生长的重要基因,同时光热治疗也是治疗骨肉瘤的有效方式,此外叶酸与骨肉瘤表面的叶酸受体也具有靶向识别作用,Fe2O3作为高效核磁造影剂已经成熟地应用在肿瘤的诊断中。在本研究中,一种以Fe2O3作为磁共振成像的造影剂,联合mi RNA基因治疗与聚多巴胺光热治疗相结合的双重治疗方法,以叶酸为靶向分子,研发一种高靶向性、高造影能力、高治疗作用的mi RNA-Fe2O3@PDA-FA纳米载药系统,并对其毒性及诊疗作用进行研究。实验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为:以共沉淀法制备Fe3O4,再通过氧化反应进一步合成Fe2O3,通过聚合反应包埋PDA层,进一步修饰PEG、FA、mi R-520a-3p,合成mi RNA-Fe2O3@PDA-FA纳米载药系统,完成EDS、DLS、SEM、TEM、VSM、MRI表征;通过MTT比色法、血液生化检测、组织切片、组织ICP等明确其体内外生物毒性。第二部分为:通过体外摄取检测、细胞集落检测、MTT毒性试验、细胞体外光热效果、磁共振成像、热成像、Q-PCR等实验明确光热治疗及基因治疗骨肉瘤的效果、纳米粒子靶向效果、磁共振成像效果。研究结果:(1)成功地合成了mi RNA-Fe2O3@PDA-FA纳米载药系统;(2)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等实验证实各组分修饰成功,纳米粒子的形态近似圆球状、核壳结构清晰,粒径约为90 nm左右,磁感应强度可达到11.0076 emu/g,在水、含10%血清DMEM细胞培养基等溶液内放置7天表现良好的稳定性,22 m M的纳米粒子在808 nm波长,2 W cm-2功率照射10 min后其光热性能比水溶液最高提升2.22倍;(3)通过MTT细胞毒性实验、组织ICP-MS、组织切片、血液生化、溶血分析等手段证实纳米粒子对生物体正常组织基本无毒性;(4)通过细胞实验及动物实验证实了纳米粒子的单一光热治疗后肿瘤总体积较未治疗组下降约3.5倍,裸鼠肿瘤总体积在单一基因治疗后较未治疗组下降约1.8倍;肿瘤总体积在光热治疗联合基因治疗后较未治疗组下降约6倍;(5)通过磁共振成像、热成像等手段验证纳米粒子具有高靶向性,是优质的肿瘤核磁造影剂。
其他文献
表面真实温度的精确测量在计量和航天等领域都至关重要。辐射测温是目前对高温目标进行表面温度测量的常用方法。高温目标发射率难以精确测量和复杂环境反射干扰,是辐射测温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两大难题。对此,本文基于双波长红外激光的主动式测温技术,在环境反射干扰和发射率未知条件下,对高温材料表面真实温度进行精确测量研究,具体开展的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基于双波长红外激光-材料光热效应,开展了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