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改革的背景下,在建立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同时,如何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大学,是政府和社会十分关注的问题。1999年以来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实施,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受到广大贫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但是在运行过程中的情况却不令人满意,甚至有过大的波折。目前,助学贷款的供需矛盾依然十分尖锐,许多贫困大学生只能“望款兴叹”。如何完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并建立起良好的助学贷款运行机制,使国家助学贷款能够惠及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是本研究的目的。论文首先指出了选题的理由以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中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什么要实行学生贷款?学生贷款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是本文要回答的基本问题之一。文章在借鉴他人的理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学生贷款的理论基础。文章认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离不开学生贷款,学生贷款应该与高等教育收费配合起来,相互平衡,以消除单纯收费带来的负面影响; 教育机会公平是学生贷款政策的核心目标,近些年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不公平的状况有扩大之势,这就要求加大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在内的学生资助的力度。人力资本理论则从经济学上为学生贷款的可行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虽然只实施了5年多,但国外学生贷款有着近百年的历史,我国在实行国家助学贷款之前也实行过10多年的“老”学生贷款。文章总结了国外学生贷款的发展趋势,考察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背景,梳理了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不同时期助学贷款的特点与走向。文章认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高等教育财政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还描述了国家助学贷款的实施状况,分析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认为尽管助学贷款在行政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由于政策设计上和政策环境等原因,国家助学贷款还存在运行机制不顺,银行缺乏积极性,拖欠率可能较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国家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如何建立良好的国家助学贷款运行机制是本文的主体和核心。论文第四章和第五章从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1)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单可行的贷款对象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了灵活多样、还款期限合理的贷款偿还机制;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