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源于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了绩效审计的发展;刘家义审计长上任后提出的“免疫系统”的审计本质加快了我国绩效审计的发展步伐;因应金融危机,我国政府于2008年下半年出台的巨额投资计划加大了人们对绩效审计信息的需求。面对日益增加的绩效审计信息需求,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的制订和执行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针对当前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的编制和披露的规范问题,本文以公共治理理论和“免疫系统论”为理论基础,构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框架,提出绩效审计报告质量要素,试图规范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编制和披露行为。在回顾已有研究之后,本文首先提出: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治理理论成为政府审计的理论基础,免疫系统理论丰富了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其次,借鉴民间审计提出的审计目标期望差距理论,对当前的审计信息供求状况展开调查,为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再次,从已有的国际和国外成熟国家的经验分析公共治理理论对审计报告准则的影响,并分析我国地方政府的实践状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框架,并提出了绩效审计报告质量要素及其测评问题。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具体内容为:第1章: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及创新。第2章:文献综述。对绩效审计方面的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第3章:本文的理论部分,阐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的理论基础,以公共治理理论为基础的政府绩效审计期望差距理论对审计报告的影响分析。立足于公共治理,承担公共受托责任,开展绩效评价,提供绩效信息,是当代政府审计的主要内容。因此政府审计从传统的财政审计模式向绩效审计模式转变成为必然。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论”的审计本质体现了公共治理的理念,“免疫系统论”的预防、揭示和抵御审计功能同“预防而不是治疗”的有预见的政府职能相一致。针对绩效审计来说,免疫系统理论既体现了绩效审计的特征,又反映了绩效审计的内在机理。第4章:本文的实证检验部分,根据以审计目标期望差距理论为基础,对政府绩效审计信息供求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1.当前的审计信息的供求关系不平衡,公众的信息需求与政府审计人员的信息供给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根据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制定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能够缩小信息使用者的审计期望差距;3.制定报告准则应考虑:重要性原则,报告意见的发表基于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政府绩效审计是一种合理保证等。出台的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能够弥补绩效审计执业缺陷,有利于公众正确认识绩效审计;4.在拟定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的具体内容时,要明确报告的目的,考虑审计人员提供绩效审计信息的影响因素,以及审计报告重点披露的内容。第5章:审计报告准则分析与构建部分。针对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供需双方的期望差距较大问题,需要以准则建设为切入点来缩小差距。在比较国内外政府绩效审计准则和规定的基础上,与新的国家审计准则(征求意见稿)相一致,构建了体现公共治理理念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同时对政府绩效审计报告的质量特征进行分析,认为绩效审计报告质量测评仍然以信息使用者的合理期望为标准,提出我国的绩效审计报告质量要素为:准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有说服力、明晰性、简明性、及时性。第6章:结论、建议及研究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文章基于公共治理理念对构建政府绩效审计报告准则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治理理论成为政府审计的理论基础。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免疫系统论”的审计本质体现了公共治理的理念,丰富了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第二,在构建政府绩效报告具体准则时,对当前开展政府绩效审计的信息供求期望差距进行问卷调查和实证检验,相关的调查显示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供需双方的期望差距较大,需要以准则建设为切入点来缩小差距。第三,在构建政府绩效报告准则时,提出了要重视绩效审计报告的质量,适时出台绩效审计报告的质量要素标准,仍然要以缩小信息使用者的合理期望为目标。借鉴国外的绩效审计报告质量要素,提出我国的绩效审计报告质量要素为:准确性、客观性、完整性、有说服力、明晰性、简明性、及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