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个国家最大的基础工程。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力度,财政性教育经费不断扩张。随之而来的,是教育经费来源结构的显著变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能够充分体现教育经费的投入主体差异,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支出事项差异。投入主体的价值取向和支出事项差异所导致的资源分配差异,势必会对教育经费支出的公平和效率产生影响。因此,研究经费来源结构与支出公平和效率之间的规律,能够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保证在经费投入扩张过程中的公平和效率。论文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问题的背景和意义、教育支出公平和效率的内涵做出了阐述,同时也通过文献综述对以往文献做出了梳理。随后,论文主要论述了教育公平和效率理论,对基础、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经费来源结构进行了分析。发现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具有如下几个特征:其一,财政性教育经费规模占比扩大,捐赠收入等非财政性经费投入萎靡;其二,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规模占比扩大,非公共预算安排教育经费投入萎缩明显;其三,教育事业费投入增长迅速。文章的重点部分是对来源结构与支出公平和效率的研究。本文采用了2007~2016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数据,运用基尼系数和DEA效率的方法分别测算了经费支出公平和效率水平。并通过面板数据建模的方式,将基尼系数和效率值作为被解释变量,分析了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对支出公平和效率的影响机制。最后,通过测算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出如下结论:第一,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萎靡,财政负担压力增大;第二,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扩大有利于城乡支出公平的实现;第三,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对城乡支出公平促进效用更强,支出效率较低;第四,基础教育阶段,教育事业费的支出压力不利于教育支出公平和效率的实现;第五,省际间公平和效率差距依旧存在,经济发达地区支出公平和效率水平较低。为进一步优化教育经费来源结构,提高支出公平和效率,本文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建议:其一,扩宽非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其二,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支出力度,保障农村教育发展;其三,完善预算资金管理制度,提升预算安排教育经费的支出效率;其四,优化教育事业费支出结构,切实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其五,建立科学合理的转移支付制度,提升整体教育支出公平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