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联合下腔静脉滤器(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IVCF)置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急性DVT患者4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5例接受导管接触性溶栓治疗(CDT组),采用抗凝、患肢深静脉置管溶栓、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等方法治疗;18例接受传统静脉溶栓治疗(TT组),采用抗凝、经患肢足背静脉泵入溶栓药物等方法治疗。以患者治疗前后的健患侧下肢周径差变化、静脉通畅度评分、静脉通畅率评估治疗效果。以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 PE)、出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评估其安全性。并比较两组间尿激酶用量、住院时间。所有数据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下肢肿胀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CDT组治疗前、后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分别为(4.40±1.23)cm,(4.62±1.19) cm; TT组分别为(3.47±1.02)cm;(3.67±1.27) cm,CDT组大腿和小腿的周径差均明显大于TT组(P<0.05)。CDT组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11.88±2.52)分,(3.72±1.14)分,静脉通畅率为(68.43±7.88)%;TT组治疗前后的静脉通畅度评分分别为(11.39±2.30)分,(4.67±1.28)分,静脉通畅率为(59.34±6.73)%;CDT组静脉通畅率改善明显大于TT组(P<0.05)。此外CDT组尿激酶用量(369.60±81.42)×104U、住院天数(12.28±4.23)d,明显低于TT组(451.67±95.19)×104U和(16.39±6.55)天(P<0.05)。本组资料中CDT组并发症有:发热2例,穿刺口出血1例,穿刺点少量皮下淤斑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00%;TT组:牙龈出血2例,阴道流血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关出血的并发症方面,TT组(16.67%)明显高于CDT组(8.00%)。结论:(1)CDT治疗急性下肢DVT,具有起效快,给药少,治疗时间短,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并不增加等特点。(2)IVCF置入可以有效预防治疗过程中因栓子脱落造成的PE;推荐尽可能采用可回收型滤器。(3)CDT联合IVCF置入治疗急性下肢DVT,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