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是作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传入不同国土后怎样找到落脚点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作为外来的思想文化,要想融入中国的土壤,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主流意识形态,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民族主体的价值导向和利益需求,即体现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才能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其真正实现中国化。民族特色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色之一,就是指它是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鲜明地体现出来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以及为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话语表达体系等特征。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江泽民首次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概括为“与时俱进”,与时俱进这一理论品质侧重于强调我们党的所有工作、全部理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充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及时代赋予的规律的前提下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勇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在与中国的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过程中,经过中国人的认同、选择、接受,体现出鲜明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一鲜明的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即“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都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值得重视的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进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影响因素。本文主要探讨了民族特色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其发展不同阶段的具体体现,以及民族特色与理论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之间的关系,提出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受“对民族特色缺乏系统深入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机制缺乏系统研究、对民族特色与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时代特色的关系研究不多、对民族特色的认识还不深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制度体系缺失”等这些方面的影响,通过对这些影响因素的详细分析,提出从“加强理论研究,增强理论自信、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机制、注重文风改造、构建语言体系、改进传播方式、加强制度保障”等六大方面努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民族特色,以期更好地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提供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