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讨广州城区河岸带对高污染负荷的响应,选择天河区的车陂涌(CB)、海珠区的台涌(TC)及珠江新造段(ZJ)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测试,分析3条河涌水质的季节性变化,各级河岸带土质的差别,滨水带(A)、缓冲带(B)和近岸带(C)土壤对污染物的吸收、转化、去除情况的差异;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于春、夏、冬三个季节在三河涌的滨水带、缓冲带和近岸带采集气样,分析CH4和N2O排放的时间、空间变化特征;同样的方法探讨降雨对两种温室气体的影响以及气体在白天连续12h内的排放特征。结合城市化区域河岸带的生态环境特征,针对目前BMPs的研究和应用,运用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价系统为三处河岸带挑选最合适的BMPs措施。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广州市河涌水质在不同时段差异明显,水质指标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值最大达到490倍;从城市中心区向外围河涌污染逐渐减小,支流污染较主干道严重;降雨使水中各营养盐指标浓度不同程度的降低,悬浮物浓度增大明显,道路降雨径流中的营养盐污染较轻,但悬浮物浓度为同一时间河涌水的13.5倍。(2)TC河岸带土壤/底泥在TOC、脂磷、硝态氮浓度等温室气体产生的关键性指标上比其它两处河岸带有优势;缓冲带土壤具有的综合优势使硝化过程较滨水带和近岸带土壤进行得更为顺利,硝态氮浓度最高;降雨使水分限制解除,缓冲和近岸带的硝化过程加强,硝态氮浓度增大明显。(3)CH4/N2O排放时空差异都很明显,夏季两气体排放量都最小,分别为CH4:-0.03511.25mg/m2.h,N2O:-5.4920.75μ g/m2.h,春季通量总值都达到最大,分别为37.01mg/m2.h和150.63μ g/m2.h。城市支流TC和CB河岸带的CH4/N2O排放都比ZJ高,CH4的通量总值分别为CB:53.14mg/m2.h;TC:7.17mg/m2.h;ZJ:6.13mg/m2.h,TC和ZJ差距较小。N2O的通量总值分别为CB:108.99μ g/m2.h;TC:112.27μ g/m2.h;ZJ:65.43μ g/m2.h,CB和TC差距很小。三个分带间的排放差异同样较明显,滨水带CH4/N2O都最高,通量总值分别为64.63mg/m2.h和190.22μ g/m2.h;缓冲和近岸带的CH4排放通量总值差距不大,分别为0.84和0.97mg/m2.h;而N2O的通量总值从缓冲到近岸逐渐减小,分别为67.57和28.90μg/m2.h。(4)温度总体上可以促使CH4/N2O的产生和排放,滨水带的CH4和N2O排放与温度有正相关关系,相关性分别为0.535和0.613。缓冲带的N2O排放与温度也有正相关(r=0.697),除此外其它仅随温度有较小波动。降雨可以明显地促进河岸带土壤排放CH4和N2O,除近岸带的N2O排放外,降雨天气其它的排放通量与晴天的差异都显著。(5)对于CB,虽然在经济上效益相对较差,但入渗沟在生态效益上最为适合,建议选用;对于TC和ZJ,生态和经济效益良好的植被过滤带是最佳选择,还可与植草沟串联配合使用,用以弥补植被过滤带的不足之处。设计的生态和经济效益评价系统在比选BMPs措施时较为简单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