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高光谱技术区分土壤类型的初步探讨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walkeronmo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光谱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壤属性(土壤有机质、水分、铁氧化物等)反演预测和土壤盐渍化、土壤侵蚀、土壤污染等评价研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载体,利用高光谱技术区分土壤类型相对于传统方法更加省时、省力,且对于高光谱土壤制图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使用荷兰Avantes公司生产的Avaspec-2048×14、Avaspec-NIR256-2.5两种型号地物光谱仪测量了25个土壤剖面发生层的可见光、近红外光谱曲线,结合使用倒数的对数、一阶微分、去除包络线3种光谱数据变换方法提取土壤剖面表层和表下层的光谱特征,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成分实现不同类型土壤的聚类和区分,探讨应用高光谱技术区分土壤类型的可行性。鉴于目前土壤光谱测试中光谱数据采集方法尚不统一,为了更好的进行土壤类型区分探讨,通过方差分析研究了土样表面处理方式和土样粒径对高光谱测试稳定性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土壤高光谱测试中,不同的土样表面处理方式和土样粒径大小均会对测试结果产生影响:土样表面压平处理比刮平处理所测得的土壤反射率要大;土壤光谱反射率随着测试土样粒径的减小而增加。(2)土样表面处理方式和土样粒径对土样5次重复高光谱测试结果的稳定性有明显影响:不同土样表面处理方式上,三种土壤类型的刮平处理均好于压平处理;不同测试粒径下,刮平时中等粒径的土样较好且1mm粒径的土样最稳定,压平时小粒径的土样好于大粒径土样。在统一的室内几何测试条件下,从土样表面处理方式和土壤粒径对室内土壤高光谱重复测试稳定性的影响来说,刮平处理、1mm粒径能获取较稳定的土壤高光谱数据。(3)通过对光谱数据变换发现,倒数的对数、一阶微分、去除包络线三种变换方法均能有效提取光谱曲线特征,增强光谱信息。25个土壤剖面光谱曲线特征总体上相似,不同类型土壤的吸收特征带的位置和表现的相对强度不同。总体上,可见光波段吸收特征带较少,吸收特征带主要分布在近红外波段,主要有430nm-550nm、800nm-990nm、1300nm-1500nm、1600nm-1700nm、1800nm-2100nm、2150nm-2300nm6个吸收特征带。(4)基于土壤光谱特征的主成分分析能较好区分25个土壤剖面的土纲级土壤类型,基于表层加表下层光谱区分效果好于基于表层光谱。土壤高光谱数据经不同变换方法处理的区分结果也不同,其中去包络线法区分效果最好,倒数的对数区分效果好于一阶微分。
其他文献
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事实上,旅游地竞争就是旅游产业的竞争,而地区旅游业能否保持长期竞争优势,从长远来看,则是旅游品牌的竞争
传统的作业布置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产生了一定的冲突,因此要摒弃传统模式下教师作业留置和评价的惟一主体、学生被动地去完成教师所布置的作业任务的方式,倡导从作业的提出、确定到完成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参与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与互动,以体现和发挥学生在作业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并实现作业再生成新的知识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效能。  一、布置实践性的课后作业  实践性是指布置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网络对知识流动、合作创新的影响逐渐受到重视。明确影响知识网络结构演化的因素,对于促进区域间形成良好的知识网络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产
过去的数学教学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以课本为主,学生对于教师灌输的知识根本不感兴趣,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知识没有积极性,教师和学生之间也没有互动交流,这样的初中数学教育达不到新形势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如果能把数学游戏带进课堂,利用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渐变换数学游戏的种类适应教学,这样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参与到数学课堂的互动上来,会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一、什么是数学游戏  数学游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