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祷、卜筮、祀神与招魂——仪式与楚辞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_Adr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楚辞》的文论批评从汉代的“以经解骚”到渐渐重视其未被儒家经典化之前的本来面目,对其民俗、巫术和祭祀仪式的探讨早在汪瑗和戴震等明清学者时就开始了;民国时期学者如梁启超、闻一多等先生开始非常自觉地运用西方知识,帮助解释楚辞,同时注重传统的文字训诂与文献考证;建国后的姜亮夫、汤炳正等先生的楚辞注解也都带有人类学、民俗学的色彩;至于对楚辞巫术祭祀仪式的探讨,则从20世纪开始在海内外都积攒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以《楚辞》中屈原所作的诗歌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其诗歌创作的巫文化背景,着重探讨其中《离骚》、《天问》、《九歌》以及《招魂》的诗歌结构内容和传世文献以及楚地墓葬出土的简帛文献中所记载的祭祷、卜筮、祀神和招魂仪式的一致性,并进一步考察诗歌仪式表现背后所蕴含的巫术集体信仰,和诗人屈原在战国时代作为个体知识分子的理性精神。全文总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绪论中梳理了从汉代以来的楚辞学相关研究成果,重点选取了从汉代以来的各个时代中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文本。也对国外尤其是日本的楚辞巫系仪式相关研究作了介绍,并且交代了国内近年的楚辞仪式和原型研究的相关现状。第二部分是正文,共有三章。第一章交代《楚辞》的编纂、汉代流传情况以及可以追溯到殷商巫觋政治时代的巫术祭祀传统,并对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往和作者屈原所处的时代做了介绍;第二章主要是借鉴前人学者楚辞仪式研究成果,并将《楚辞》诗歌内容细节与楚地出土的简帛文献与一些民俗人类学材料作比照,分析二者结构内容上的同一性,补正其中夜祷、连贞等被忽略的仪式细则;第三章集中阐释楚辞所见仪式背后作为早期社会共通文化记忆的巫术思想与魂魄观念,探讨《楚辞》中诗人“灵魂远游”情节意象的渊源。第三部分是结语,简要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总结了全文的观点。通过对《楚辞》中仪式的探讨,从仪式程式的角度理解《楚辞》的文体结构,挖掘楚辞诗歌中思想的多元性。
其他文献
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习得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字词的语音习得是整个语音习得过程的重中之重。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的语音偏误主要来自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笔者对
在神光Ⅱ和神光Ⅲ原型装置上采用了辐射驱动冲击波速度被动式测量技术,对冲击波发光图像信噪比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靶室内杂散光比冲击波信号至少强4个量级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