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植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对苏北杨树人工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影响

来源 :南京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s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在树木各器官间的分布格局和动态变化,表征了树木阶段性的碳供应状态。通过对个体及林分水平NSC库的量化,有助于评估树木的固碳潜力及其环境适应性。本研究以苏北地区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林分栽种方式为不同密度与种植点配置嵌套(高密度400株/hm2:3.0m×8.0m、5.0m×5.0m;低密度278株/hm2:4.5m×8.0m、6.0m×6.0m)。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通过测定杨树不同器官(叶、分枝、树干、粗根和细根)中NSC及其各组分含量,结合杨树生物量方程估算杨树单株及林分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储量,探究了不同栽种密度以及种植点配置对杨树人工林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季节动态和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杨树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含量整体上均表现出在生长季前期被消耗,生长季后期积累的季节动态特征。在春季(3-5月),杨树叶片中的NSC呈上升趋势,而其它器官则大多表现为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在各器官中依次为:叶>分枝>粗根>细根>树干;淀粉含量在各器官中依次为:粗根>树干>分枝>细根>叶。(2)杨树平均单株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储量分别为15.14±4.51 kg、40.54±11.10kg和55.68±14.63 kg。各器官的NSC储量占个体全株NSC储量的百分比分别为叶1.82%、分枝23.19%、树干56.25%、粗根17.62%和细根1.91%,分枝和树干是杨树主要的碳储存部位。密度和种植点配置对杨树个体水平的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储量均有影响。整体上,低密度(278株/hm2)林分中杨树个体的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储量大于高密度(400株/hm2)。相同密度不同配置间杨树中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储量则表现为正方形配置大于长方形配置。(3)在林分水平上,平均可溶性糖、淀粉及总NSC储量分别为0.20kg Cm-2、0.53kg Cm-2和0.73kg Cm-2。种植密度(278株/hm2-400株/hm2)对林分总NSC储量影响不显著,而种植点配置显著影响林分水平总NSC储量(P<0.05),且正方形配置下的林分总NSC储量大于长方形配置。苏北地区杨树各器官中可溶性糖、淀粉和总NSC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动态特征。当密度范围为278株/hm2-400株/hm2时,低密度有利于杨树各器官中NSC的积累。在密度相同条件下,正方形的林分配置模式更有利于提高杨树个体及林分水平的固碳潜力。
其他文献
过去几十年,化石资源广泛应用于汽车产业、农业、电力、交通等领域。由于人们对化石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全球气温变暖、能源储备削减等现象愈发严重。因此,科学家认为避免过度消耗化石燃料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开发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清洁能源储存和转换设备,如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其中,超级电容器作为介于传统电容器和可充电电池间的一种新型储能设备,在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有望缓解
花楸属(Sorbus L.)隶属于蔷薇科(Rosaceae)苹果亚科(Maloideae),是蔷薇科内分类问题极为复杂的属之一。本文以花楸属19种2变种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21个花楸属分类群的叶解剖特征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其共性和种间差异。基于叶解剖特征的可塑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联性,探讨了花楸属植物的环境适应策略,以期为花楸属植物的系统分类和引种驯化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
农林生物质因其具有来源广泛、取材便利、富含官能团、易于改性、环境友好等优点而被广泛的应用于水体修复。砷是造成水体污染的有害物质之一,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利用农林生物质开发一种经济、环保、高效的除砷吸附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三种农林生物质为原料,FeOOH为前驱体制备三种不同的生物质复合材料,并探究这三种材料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对水溶液中砷的吸附效果。具体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如下:(1)
本文以小麦秸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嵌合生物与化学技术,选取温和、安全的有机酸(醋酸与木糖酸)及纤维素酶作为催化剂,通过对细胞壁两大多糖组分半纤维素与纤维素水解反应热力学与动力学研究,以及其在生物加工过程中迁移、转化性能的差异性解析,提出绿色梯级化利用与多联产技术思想,实现了木聚糖定向水解与原料预处理“一步法”集成效果,即高效联产低聚木糖和可发酵性单糖。为小麦秸秆聚糖组分的全质化和高值化工业利用提供理
大型钢结构设备,如大型储油罐、风电塔筒、船舶等,长期处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表面容易出现锈蚀、裂纹等情况。其次,像起重机这类机械设备作业强度大,疲劳失效、结构断裂等故障时常发生。目前,这些缺陷的检测主要依靠人工,劳动强度和危险系数极高,因此迫切需要研制爬壁机器人代替人工对大型钢结构的巡检作业。大型钢结构高度多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因此在控制方面要求爬壁机器人具有远程遥控功能。此外,像船舶外板等钢结构外
叶片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蒸腾作用以及维系自身热平衡的主要器官,需要同时执行多个功能,但有些功能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使得植物必须在不同功能之间做出权衡和取舍。叶片在功能结构和支持结构之间的投资权衡是叶片生理活动的主要决定因素,所以通过对叶面积、叶形和叶脉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可以了解生物量的投资权衡,揭示植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策略。木兰科是分化较早的古老植物类群之一,现代木兰科植物仍保留了许多原始性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是推动生态质量演变的主要因素,正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林草交错带,对全球气候变化敏感,时空波动性强,边缘效应明显,环境的异质性较高,是指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典型区域。本文以1990、2000、2010和2018年(6-8月)四期Landsat影像和实地调查数据,采用面向对象决策树分类方法,对大兴安岭林草交错带近30年的土地覆盖类型进行分类及变化分析。然后,借助气象数据
化肥替代与减量是“十四五”期间农业与环境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需求。沼液是畜禽养殖粪污厌氧发酵的副产物,富含氮素和作物需要的各类营养物质,是我国种养结合农业发展战略下农田化学氮肥最具潜力的替代品。然而沼液含有微量重金属,长期、过量施用可能会提高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生物炭是生物质在缺氧条件下高温裂解产生的富碳多孔物质,由于其具有比表面积大、多孔以及含氧官能团丰富等特性,施用于土壤能通过吸附、螯合
竹材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容易霉变、变形,严重影响着竹材的加工与利用。添加无机质纳米材料是竹材改性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地改善竹材的材性,提高竹产品的品质与利用率。本文以竹材疏解的竹束为单元,以重组竹的制造工艺,探究热处理工艺和前驱体溶液浓度对于Fe3O4/竹重组材性能的影响。竹束单元在180℃的饱和蒸汽下热处理10 min、20min、30 min、40 min、50 min,探究热处理时间对于Fe3O
本文围绕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的抑制作用,开展酸性预处理阔叶材与针叶材中残留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差异性影响的研究,以及预处理强度对残留木质素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其酶水解抑制作用的影响研究,以揭示酸性预处理木本原料残留木质素对纤维素酶水解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木质素原位修饰的酸-碱联合预处理技术,以提高稀酸预处理针叶材的纤维素酶水解性能。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有效的木本原料预处理方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