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7年的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农作方式对耕层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旨在结合定西的生产实际,进行保护性耕作的试验研究,寻求能够提高土壤结构稳定性及肥力的耕作模式,以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土壤的持续生产力。本试验设4个处理,即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采用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分别于2008年3月18日、4月6日对春小麦、豌豆双序列轮作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基础呼吸进行了采样测定,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保护性耕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1)不同耕作方式下0~30 cm土层的微生物量碳含量,小麦地和豌豆地均表现为:NTS>TS>NT>T;而微生物量氮含量小麦地和豌豆地则分别表现为:NTS>TS>T>NT和NTS>TS>NT>T。2)不同耕作方式下,0~5 cm、5~10 cm、10~30 cm三个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不同处理都表现为随着土层加深递减,即0~5 cm > 5~10 cm > 10~30 cm。3)长期保护性耕作使土壤微生物量C、N较之传统耕作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占有机C、全N的比例也增加,并且与有机C、全N呈良好的平行关系,相关达显著水平。2各处理下土壤基础呼吸的差异与土壤SMBC和SMBN的总体趋势类似,免耕秸秆覆盖处理显著提高土壤基础呼吸3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1)在0~5 cm和5~10 cm土层,无论是在W-P-W轮作序列,还是P-W-P轮作序列,总体上蔗糖酶、磷酸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表现为NTS处理最高,其次是NT和TS处理,T处理的则最低。2)总体上来讲,4种土壤酶活性具有一定的垂直分布特征,各种酶活性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呈现出减小的趋势,但不同处理其下降幅度不一致,NTS处理降幅度最大。4土壤微生物特性间的相关性在两种轮作次序下,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基础呼吸及土壤酶活性均呈正相关关系;而与代谢熵呈负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