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建立大鼠抑郁症模型,比较正常组、抑郁模型组、运动干预组和抑郁药干预组大鼠空间学习能力及其前额皮层线粒体功能的变化,揭示慢性应激抑郁症空间学习记忆和前额皮层线粒体代谢之间的互动机制。研究成果能推进慢性抑郁症治疗新思路的开拓,为改善慢性抑郁症患者外显症状以及合理制定运动治疗处方提供依据。同时还为基于改善脑线粒体机能而治疗慢性抑郁症的新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40只2月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n=10):正常组(C),抑郁模型组(D),运动干预组(DE),抑郁药干预组(DF)。正常组正常饲养。抑郁模型组、运动干预组及抑郁药干预组进行为期28天的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运动干预为跑台运动,从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刺激第11天开始,以64%最大强度,跑台跑45min,共干预18天。抑郁药干预组从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刺激第11天开始,于应激刺激前灌胃注射2ml的抗抑郁药物氟西汀,共注射18天。实验开始前、第十天及实验结束进行体重、1%蔗糖溶液消耗量,实验结束进行OPEN-FILED TEST和Morris水迷宫测定。行为学测试完后断头取材进行相关脑区线粒体组织定量分析。结论:(1)不可预见性慢性应激导致抑郁大鼠出现体重下降、快感缺失、空间探索能力下降等行为学变化,导致空间学习能力障碍和前额皮层线粒体数量下降。(2)运动干预通过改善前额皮层线粒体数量,从而改善抑郁症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