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社会安定、国家繁荣的保证。同时,农业作为一个特殊的产业部门,具有先天弱质性的特点。农业的重要性及其特性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支持与保护,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是农业支持与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也是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发展面临新环境的客观要求。建国五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重视财政对农业投资工作,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也取得了很好成效。但也不可否认,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存在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波动频繁等众多弊端。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业发展面临的新环境提出对策,能为政府实施农业投入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改善农业投入状况,提高农业投入效益。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运行分析与对策研究的。 本文主体部分共五章,另附有两个案例分析。为了对全文内容和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下面就各部分内容作简要概括。 第一章: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概述了国内外研究动态,确定了本文的基本思路和分析方法,指出了本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为本文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性准备工作。 第二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基本理论。首先介绍了公共支出的理论,包括公共支出的性质,公共支出的意义和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乘数效应和挤出效应。公共支出政策的效应也决定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规模要适当,既要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排挤私人投资。其次,介绍了财政支农的内容。最后,界定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明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与农业增长的互动关系,确立了公共财政模式下投资的目标,提出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适度规模的观点。 第三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历史回顾与主要经验。首先将建国50年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划分为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并分析了各个阶段投资的重点。其次,从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事业费三个方面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的演变。最后,以扩大规模和提高效益为出发点,对政府财政农业投资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总结:(1)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处理好财政支持农业发展与支持其它行业发展的关系;(2)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确保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3)强化预算约束,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及时到位; (4)努力探索,完善管理,确保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高效运作;(5)进行制度创新,保证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适应于农业发展要求。 第四章:中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总体运行状况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呈现了总量增长、份额相对下降的趋势。以相对量衡量,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表现了波动频繁、波动幅度大、波动趋于减缓的特征。在结构上,事业费增长过快,所占比重大,用于农业基本建设和科技等方面的生产性支出不足。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弊端主要表现为:(l)投入主体职责缺乏明确的定位; (2)投入管理条块分割;(3)缺乏约束机制与监督机制;(4)宏观调控能力不强。从结构效益、使用效益和管理效益三个方面分析,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效益比较低下。 第五章:WTO框架下加强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对策建议。本章首先分析了加入wTO给我国农业带来的影响,并用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情况对影响进行了验证。其次,对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变动趋势进行了预测,提出了增加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措施。再次,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和WTO农业协议的要求,确定了我国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重点,主要是:(l)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农业科研和教育;(3)生态环境保护;(4)扶贫开发。最后,提出了改革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体制的措施,以项目管理为核心,转换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微观运行机制,提高支出效益。 所选案例为陕北地区(安塞县)退耕还林(草)工程和四川省巴中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该部分分析了两个项目各自进展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1.确立了公共财政模式下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目标,提出了适度规模的观点,纠正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资金越多越好的片面认识。 2.采用实证的方法划分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波动周期,指出了波动的特征,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的原因。 3.提出以制度建设和加强监督、管理来转换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微观机制的基本思路,分析了政府财政对农业投资的宏观调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