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两会”是中国民主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对全国“两会”的关注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一群体对国家大事的政治敏感性与参与程度。在传媒高度发达的今天,全国“两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却不理想,这个现象值得深思。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全国“两会”传播效果研究能够促进大学生“两会”信息接受现状的了解,增强全国“两会”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传播效果,加强大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意识。 本文结合接受行为理论中的杜拉理论与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对石家庄九所省属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通过定量研究和文本分析法,考察该群体对于“两会”信息接受的现状,剖析与“两会”接受现状显著相关的内在因素以及影响接受行为的传播学因素。 研究发现,大学生对“两会”关注度比较低,对“两会”话题的参与程度差,“两会”新闻感知易用性低,对于“两会”关注的态度良好。大学生对“两会”的认知程度与参与程度存在相关性,大学生群体对“两会”信息越了解,越倾向于主动参与“两会”话题的讨论;大学生对“两会”的接受程度与感知重要性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程度比较低,说明大学生对于“两会”的态度从一定程度上会转化为关注“两会”的动因,但大学生对生活娱乐类信息的较高关注会弱化对“两会”信息这种时政类信息的需求;大学生个人的新闻阅读时长与大学生“两会”的接受现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证实了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在,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依然存在;大学生获取“两会”信息的感知易用性与“两会”的接受现状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说明大学生目前在纷杂的信息中难以获取有效的“两会”信息是造成大学生对于“两会”的接受现状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传播过程看,大学生主要通过图文形式阅读“两会”新闻,对于新传播载体呈现的“两会”新闻接受程度差,但对这种新的报道形式较满意;大学生主要通过“两微一端”接受新闻,且基于强关系下的微信传播比微博传播效果要好;就大学生所处的传播环境来看,校园媒体是大学生了解“两会”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通过对九所高校在“两会”期间的校园媒体微信推送发现:高校微信平台在报道“两会”时有着标题生动、活泼,内容贴近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和表情包增强亲切性、“两会”内容与大学生生活融合报道的优点;也存在报道数量少,没有结合大学生阅读习惯报道,缺乏系列报道,原创性不足,“程式化”报道模式,互动性差等劣势。 基于上述问题,研究从四个方面增强大学生对“两会”的接受:1、利用大数据挖掘推送大学生关注的“两会”新闻,其中包括利用数据分析生产大学生感兴趣的“两会”新闻,利用数据算法实现“两会”新闻的精准推送2、捕捉“两会”背后的故事以及充分挖掘“两会”内涵,加入趣味性元素3、了解大学生的需求,产品契合“两微一端”传播特点。其中包括推广“两会”新闻新载体,注重场景的运用以及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信息消费习惯4、从校园媒体入手增强“两会”的报道的传播环境。包括增强“两会”策划报道、增强互动性,激发大学生“两会”参与热情以及增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