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呈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而宗教造像,作为宗教文化的重要物质遗存,是宗教观念与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佛教自汉传入我国,一方面,传统的婚丧习俗、神灵信仰及衣饰文化等,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佛教艺术;另一方面,佛教艺术又不断地渗入到民族民俗文化中。佛教造像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毫无疑义,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呈现区域性特色。本文对湖南不同区域间的多元民族文化交融下的佛教造像,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并对佛教造像的程式与仪轨、造型与风格、材料与工艺等方面做出了重点的研究与论述。 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佛教造像,是汉地佛教造像程式与湖南地区本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本文首先分析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地域特征,即分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分别阐述其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从而由自然生态条件,得出该地区木材质造像居多;其次,略述中国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为论述明清时期湖南汉族地区佛教造像及少数民族地区佛教造像作铺垫,二者的基本写作体系相似,都是从造像形式、造像的组合与一般供设程式、佛装类型、纹饰基本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各佛教造像的局部构造及其隐含的历史文化意义;最后比较出各区域间造像的程式与仪轨、类型、功能及艺术表现手法的不同,在说明其表面的特征差别之外,再进一步说明在表层之下的原因,从而揭示出历史、社会机制和文化传统对区域佛教造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