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日益趋向市场化,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也越来越显著。但货币政策究竟该如何调节经济,货币政策是应该实行相机抉择还是应该实行单一政策规则,货币政策规则是应该只盯住通货膨胀,还是应该多目标并存,国内外的学者争论已久。本文试图从对泰勒规则的研究出发,通过泰勒规则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得出利率在未来应该成为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关于货币政策是应该实行相机抉择还是应该实行单一规则的讨论中,泰勒(1993)认为,在既定自然失业率和潜在产出下,每一个通货膨胀率都对应着一个实际均衡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储备可以通过调节实际均衡利率来获得通货膨胀和产出的稳定。这样,泰勒就建立了联邦利率与通货膨胀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式,这个关系式也被称为泰勒规则(Taylor Rule)。1993年,美联储放弃了自1975年以来一直实行的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转而以利率调控经济,国内外不少学者认为,美联储现在奉行的实际上就是以泰勒规则为基础的单一货币政策规则。美国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取得的成功吸引不少学者运用泰勒规则对本国货币政策做出检验。本文就泰勒规则在中国货币政策实践中的适用性做一检验。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言,系统介绍泰勒规则的由来、基本模型、以及泰勒规则的发展,还介绍了相关的货币政策规则,以及国内外学者关于泰勒规则的研究综述。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及其所面临的政策困境,并分析了泰勒规则在中国的适用性。第三章运用中国1996-2008年的季度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回归等计量方法,检验了泰勒规则的基本模型,揭示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情况。结论认为泰勒规则能够为中国运用利率调控经济提供一个基准。1996-2008年的利率对通货膨胀、产出缺口和汇率的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尤其是加入汇率后,拟合优度有显著提高,说明了在中国汇率改革的过程中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逐渐加强。第四章提出了泰勒规则在中国实践中的局限及改进方向。最后,本文给出了几点货币政策建议。本文从分析泰勒规则在中国的检验入手,提出了中国货币政策面临的一些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认为利率将在今后的经济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实现利率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是中货币政策演变的必然。本文希望通过研究能够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利率市场化改革有所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