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讼师的法律文化研究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137094798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讼师起源于南宋,清朝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财产流动性的增长,诉讼案件激增,该职业发展至鼎盛。讼师在诉讼活动中的职能主要是代书词状,同时由于与地方官员熟识,也常代当事人与官府交涉,更为重要的是为使得官方立案而代替谋划诉讼。但是,讼师的诉讼活动却并未得到官方或民间的认可:从官府角度而言,讼师“唆讼”有违统治者意愿且增加官员的行政负担,因此官府出台多项措施对其予以限制;从民众角度分析,因为讼师在参与诉讼过程中常使用为琐事辩护、上控等手段,且因诉讼破产的例子时有发生,所以被百姓看作是“讼棍”、“好事之徒”,地位极其低下。讼师不同于律师:首先,它并非一种职业,没有经过专门的考试和职业资质认证,仅为底层的文人或识字之人;其次,讼师不可以像律师那样辩论于公庭之上,是一种体制外的存在;最后,我国古代的代理制度主要是为等级制度服务的,无法与现代律师代理制度相提并论,因此清代讼师的社会地位也与英美等国律师截然不同。1871年我国首次引入律师一词,律师职业的发展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1996年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标志着律师制度的初步完善。然而近年来,我国律师的处境仍不乐观,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文化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法律文化和法律心理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当代中国律师的职业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讼师传统的影响,原因在于政府、民间对当代律师依然存在类似对传统讼师的歧视和偏见。重庆打黑案和贵阳小河案等诸多实际案例的发生,使我们认识到现代律师职业本身并未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受尊重甚至被边缘化的情况依然存在。观念文化的偏见和制度实践的排斥使律师无法发挥应有职能,进而无法实现对人权的保障。因此,研究清代讼师可以揭示历史背景下法律文化心理对当今律师职业发展的影响。本文采用法社会学方法,从法律文化角度对清代讼师的执业方式、社会地位及成因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采用比较研究法,对比英美等国的律师职业与法律文化与中国的差异,研究我国律师现状及传统法律文化和法律心理对律师职业发展的影响,从而为中国律师职业的发展及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其他文献
网络在近几年成为了公众发表个人观点的重要平台,由此产生了网络舆情,同时网络也是政府了解民意不可替代的重要渠道。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在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移
语言竞争力决定语言的影响力和普及程度,评价一门语言的竞争力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人口及语言自身特质等因素入手。本文提出语言竞争力模型,依据模型分析了汉语竞争力以及
利用1949—2014年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常规降水、大风资料以及NCEP日平均(2.5°×2.5°)再分析资料,统计这期间所有影响山东的变性台风,并对这些变性台风
在中国积极发展物联网以及“智能制造2025”的时代背景下,铨顺宏始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包括模组、读写器和移动数据采集终端,全方位满足远距离、多标签、低功耗、小型化
根据参与英国、泰国和新加坡医学教育的亲身经历,对这三个国家的医学教育和毕业后培训体系进行了介绍和比较,分析了英式医学教育及其对医师临床思维和操作能力培训的特点,并针对
随着物理电网与信息系统集成、智能技术应用,电力网络逐步向安全、自愈、绿色、坚强、可靠运行的智能电网发展,配电网也面临结构多样化、运行复杂化、控制智能化的情景。现代
<正>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交通强国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审时度势,鲜明地提出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如何深刻理解、自觉践行这一历史使命,是当前铁路人必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无论何时,食物都是人类的必需品。但自古以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不同地域、不同环境的原始先民们的生业模式也会有所差别。距今5000 多年前,良渚
针对直流微电网系统的并网仿真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模糊径向基(fuzzy radial basis function)神经网络的直流微电网动态等效建模方法。利用直流微电网并网接入母线端量测电压
本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元话语理论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口语水平的影响。受试为两个水平相当的自然班。控制班按口语教材正常教学,实验班加入元话语定义、分类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