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及相关实验指标的变化,即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前列腺素F2α(PGF2α),评价隔药灸神阙、关元、三阴交穴对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情况,探讨隔药灸神阙、关元、三阴交穴对各证型疗效的相关性及其对机制的影响,为临床广泛应用此疗法提供更为可靠的科学依据。 方法:样本含量共120例,纳入原发性痛经五种不同证型患者90例,将90例痛经患者随机区组分为3组:治疗A组隔药灸关元穴、治疗B组隔药灸神阙穴、治疗C组隔药灸三阴交穴。设正常对照D组30例。共治疗3个疗程(即3个月经周期),3个疗程均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每疗程治疗6天;若经第1个疗程治疗后不再疼痛,第2、3个疗程属于巩固治疗,仍于月经前3天开始治疗。治疗组隔药灸每日l次。均选用大艾炷,根据痛经疼痛程度选择灸量,轻度灸6壮、中度灸9壮,重度灸12壮。以三个月经周期为观察疗程,在接受治疗前后,在月经来潮48小时内各采集一次静脉血,正常组于任一次月经来潮48小时内采集静脉血,检测下列观察指标:IL-4、IL-10、IFN-γ、PGF2α。 结果:(1)隔药灸治疗后痛经症状改善明显。其中治疗A组(隔药灸关元穴)中对寒湿凝滞型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其他证型;治疗 B组(隔药灸神阙穴)中对气滞血淤型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其他证型;治疗 C组(隔药灸三阴交穴)中对肝肾亏虚型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改善优于其他证型;(2)治疗后及治疗结束3个月经周期后,治疗A组中寒湿凝滞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治疗B组中气滞血淤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治疗 C组中肝肾亏虚型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他证型;(3)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 IL-4、IL-10含量水平均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治疗A组治疗后:寒湿凝滞型血浆IL-4、IL-10含量均高于其他证型(P<0.05)。治疗B组治疗后:气滞血淤型血浆IL-4、IL-10含量均高于其他证型(P<0.05)。治疗C组治疗后:肝肾亏虚型血浆IL-4含量高于其他证型(P<0.05),而气血亏虚型中血浆 IL-10含量却优于于其他证型(P<0.05);(4)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 IFN-γ、PGF2α含量不同程度下降,其中治疗A组治疗后:寒湿凝滞型中血浆IFN-γ、PGF2α含量均低于其他证型(P<0.01)。治疗 B组治疗后:气滞血淤型血浆IFN-γ、PGF2α含量均低于其他证型(P<0.01)。治疗 C组治疗后:肝肾亏虚型血浆IFN-γ、PGF2α含量均低于其他证型(P<0.0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临床不同证型的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随机区组分为治疗A、B、C组,对各组不同证型治疗前后痛经症状积分和疗效统计对比,并检测治疗前后血浆IL-4、IL-10、IFN-γ、PGF2α的变化: (1)隔药灸对改善原发性痛经症状,缓解子宫痉挛有很好的疗效;(2)隔药灸可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刺激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产生,并同时抑制参与炎症反应物质(IFN-γ、PGF2α)的产生,从而使痛经患者的症状减轻或者治愈;(3)隔药灸关元穴对于寒湿凝滞型痛经疗效优于对其他证型;隔药灸神阙穴对于气滞血淤型痛经疗效优于对其他证型;隔药灸三阴交穴对于肝肾亏虚型痛经疗效优于对其他证型;(4)隔药灸对治疗原发性痛经远期疗效可观,且副作用少;这为临床精简用穴,提高疗效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