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许多地区的个体农户之间,就有劳动互助的习惯,但多为季节性的临时互助合作。建国后,互助合作在党中央的指导下,有步骤地发展起来。但由于“左”的错误,产生了冒进,农业合作化运动高速发展,后来又在极短的时间里全面实现了人民公社化,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带来了严重后果。实行联产承包制后,“包产到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促进了农业发展,实现了粮食增产。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面临市场经济,要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接轨,单个农户的弱势就逐步显现出来。于是,各类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又开始兴起。本文力求在理清新中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探寻其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影响其发展变化的主要因素,总结已有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主要研究框架及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及意义,研究目的和方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对1978年之前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在对有关史料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的发展概况和特点。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概况。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其主要职能,并与互助组、农业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国外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了比较。
第四部分:研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主要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其进行了概念界定,分析了其发展概况以及主要特点,并与国内外其他合作经济组织作了比较。
第五部分:结论部分。总结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以及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作为发展新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