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衡》是东汉时期一部杰出的,涉及自然、社会、政治、哲学、教育、自然科学和书评等方面的著作,是研究王充的重要史料。在《论衡》中,王充对孔子的态度,历来备受关注,也引起了颇多争议。大致分为三种看法:一是认为王充是“反孔战士”,宣扬法家思想;二是认为王充是公开举起“伐孔”、“刺孟”旗帜的进步思想家;三是认为王充并不反孔,而是反对汉儒神化之孔子。近期比较流行第三种观点,但从否定第一、第二种观点走向另一极端。我认为,王充在指出孔子不足时,也在推崇孔子。王充面对汉儒神化孔子,极力塑造孔子为凡人。同时,王充也看到,孔子在教育、性、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而汲取,并借助孔子的言行、事件作为立论的依据。从而在《论衡》中又塑造了孔圣人的形象。王充以“疾虚妄”、“立实诚”为宗旨,又极力为论说找重言、名言。因此,王充在塑造孔子形象时,经历了从破孔神人、孔圣人,到孔凡人,最终把孔子定格为一个圣人的形象。虽然各时代对圣人的定义有所不同,但王充对孔子作为圣人的定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就本论文而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诠释《论衡》中孔子的形象,及其演变。序言部分,叙述研究《论衡》中孔子形象的现状,分析存在的误区。总结前人成功与失败,寻觅一个全新的视角,研究《论衡》中孔子的形象,及其内在演变。正文共三章,重点在二、三两章,各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研究《论衡》之前,孔子形象之流变。本章分三个部分,一是春秋时期,孔子从凡人到君子的演变;二是战国时期,孔子从君子到圣人的演变;三是两汉时期,孔子从圣人到神人的演变。粗略地勾画出《论衡》之前,孔子由凡人到君子,再到圣人,最后到神人的流变。第二章,研究王充在《论衡》中,破神人塑凡人之孔子。本章从两方面来论说:一是破汉儒神化之孔子,塑造凡人之孔子;二是责难思想缺陷之孔子,塑造凡人之孔子。王充以“疾虚妄”、“务实诚”为宗旨,驳汉儒神化之孔子,破失实传说之孔子,塑造孔子凡人的形象。第二章根据第一章,孔子由凡人到神人的论述,着重阐释王充如何把孔子塑造为一个凡人的形象。第三章,研究王充在《论衡》中,弃凡人,树圣人之孔子。本章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来写,王充塑造孔子为一个圣人的形象。同时,结合王充对孔子一些思想的继承,论说王充不只认为孔于是一个凡人,更是一个圣人。圣人是王充对孔子形象的最终定格与认可。结语部分,重申王充塑造孔子由凡人到圣人的转变,并论述在《论衡》中,塑造孔子为圣人的原因及意义。虽然,各时代对圣人的定义有所不同,但王充对孔子作为圣人的定格,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现代正确审视孔子形象,也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当然,王充在塑造孔子为凡人,到圣人的过程中,有其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王充塑造孔子为圣人的形象,对我们也有许多的借鉴意义,特别是对待孔子形象双重性上,有许多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