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城市发展历程的实体空间载体,是特殊历史时期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结构建设的重要见证物,为此,对特定历史时期建筑设计的研究对就尤为重要。清朝末期,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人民生活、消费方式得以转变,这些变化为传统的建筑功能提出新诉求;另外,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程度加剧,中国传统文化与日本文化和欧美西方文化得以碰撞,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一系列的冲击。传统单一的建筑出现了新的类型,如学校、医院、旅馆、银行、教堂、俱乐部等建筑类型应运而生。地处东北地区的长春无法逃避这一冲击。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后,迅速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并定都“新京”(今长春市所在地)。在日本国建立的傀儡政权统治下,对“新京”的城市空间发展、城市用地布局及城市建筑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发展。本文以“满洲国”时期“新京”市的建筑为实例进行研究。在文献资料研究与整理、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新京”城市用地扩张趋势、城市空间发展历程和建筑类型与特征进行探讨分析。运用标线摄影建模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GPM),对“新京”典型建筑进行具体研究,并进一步提出保护和再利用对策。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起源、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相关概念释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二章以近代长春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变迁为背景,对城市发展历程、用地扩张程度和建筑发展进行了分期概述,进一步分析了“满洲国”时期“新京”市的建筑发展因素和建筑特征等。第三章运用标线摄影建模数字化建筑测绘方法,对“新京”典型建筑(关东军司令部、“满洲国”国务院)进行数字化建模详细分析,从建筑立面、建筑结构、建筑风格等方面进一步分析建筑的形态特征。第四章分析影响“新京”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的因素,提出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原则,并进一步制定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