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研究井冈山和庐山六倍体野生油茶的遗传结构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中国第一大木本油料作物。开发高多态性的微卫星(又称简单序列重复,SSR)分子标记,可以促进油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野生油茶是栽培油茶育种宝贵的基因库。研究不同纬度和海拔野生油茶的遗传变异,有助于野生油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本研究采集了井冈山和庐山不同海拔的野生油茶叶片样本,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了野生油茶的染色体倍性;基于野生油茶叶片转录组测序数据,开发了SSR分子标记;利用其中的8个高多态性的SSR分子标记探讨了井冈山和庐山野生油茶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主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井冈山和庐山野生油茶为6倍体,染色体倍性在不同纬度和不同海拔间没有变化。2.建立了6倍体野生油茶SSR标记开发和分析技术体系。获得了17个高多态性的SSR分子标记。3.井冈山和庐山这两个不同纬度的野生油茶种群中均观测到类似的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庐山种群的观测杂合度高于预期杂合度,暗示野生油茶可能是异源多倍体。本研究中野生油茶的遗传多样性也要明显高于基于栽培油茶的研究,提示野生油茶蕴含着更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4.井冈山和庐山这两个不同纬度的野生油茶种群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两个种群地理距离相隔约380 km,地理距离隔离以及两地气候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导致遗传分化的主要原因。5.井冈山和庐山内不同海拔的野生油茶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对庐山不同海拔野生油茶的空间自相关分析提示,野生油茶种群内基因流距离可以达到117 m。这意味着不同海拔间的野生油茶可能存在较高水平的基因流,从而使不同海拔间难以产生明显的遗传分化。6.井冈山野生油茶的遗传多样性随采样地海拔的上升而上升,近交系数值则随之下降。这可能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随海拔的上升而下降导致的。本研究可以为野生油茶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毕赤酵母表达系统广泛应用于重组蛋白的表达,目前已经成为最为常用的真核表达系统之一。但是与其他表达系统比较,毕赤酵母中已经开发并用于重组蛋白表达的启动子数量有限。目前
TBC结构域(Rab-GAP)是一段约由20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高度保守的氨基酸序列,几乎所有真核生物都含有TBC结构域的蛋白。TBC1D15(TBC1 domain family member15)作为含TBC结构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