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涉外著作权案件中的法律选择问题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q0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劳动力经济、资本经济时期,人类社会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快步迈进。知识经济颠覆了以往经济模式下对资源占有和配置的形态,形成了以脑力劳动和新型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的特征。著作权也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力要素之一。由于网络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极大推动了作品的跨界流动和传播,同时产生了大量侵犯著作权的问题,于是各国的涉外著作权纠纷的数量迅速增长,从而使著作权国际保护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和重视。有关著作权的国际条约虽然奠定了知识产权国际保护的理念并提出“国民待遇”原则,但其并非完整的实体法律规范。在国际统一实体法缺位,各国涉外著作权纠纷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法律选择如能充分发挥作用,将会通过指引适当的准据法化解相应涉外著作权纠纷。我国的司法实践表明,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待加强,一些法官甚至跨过法律选择的过程直接适用了我国的法律,这将根本上不利于著作权的国际保护。由于上述原因,本文从国际私法经典理论入手,分析法律选择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通过对著作权地域性现状的分析总结了知识产权(尤其是著作权)国际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著作权相关国际公约的研究也反映了统一实体法在该领域的缺失,从而更加肯定了法律选择的重要作用;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梳理了我国涉外著作权案例中法律选择的司法实践,揭示了我国法律选择问题的现状和不足之处;最后文章对著作权法律选择问题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析,并对我国今后的立法提出了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文章第一部分阐述了法律选择问题和著作权的联系。首先用国际私法的经典理论来分析法律选择的重要性;通过指出著作权领域统一实体法的缺失和网络的出现强调了对法律选择问题进行研究的紧迫需要;同时通过对地域性变化的研究明确法律选择问题存在的空间。文章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法律选择规则的关系。首先从《伯尔尼公约》为切入点,分析了“国民待遇”条款的具体规定和积极作用;接着从国际私法的角度对“国民待遇”原则与法律选择规则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国民待遇”原则缺乏具体的权利义务规定,仍然不属于真正的法律选择规则。文章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对我国立法层面出现的冲突进行分析,然后转向国内涉外著作权案例的司法实践,多个层次对著作权所涉及的法律选择问题进行分析列举,表明了没有明确法律选择规则指引的实践存在盲目性和局限性;文章进一步文章还对著作权进行了三个层次的划分,即著作权的本体问题、著作权合同问题、以及著作权的侵权问题,对它们所涉及的法律选择问题逐一进行探讨,同时文章也对网络时代对法律选择带来的新问题进行了论述;最后基于现有的两大法律选择方法——起源国法和保护地法的比较分析,总结了两种现存的法律选择方法的优点和劣势。作者从《中国国际私法示范法》中得出启示,对我国的涉外著作权法律选择规则的制定提出了立法建议。
其他文献
垄断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垄断行为是一个法学概念,两者的逻辑有差别,但都与竞争有关联。按照一般逻辑,垄断行为就是垄断者的行为,然而法学上的垄断行为是指排斥、限制竞争的行
以2,5– 呋喃二甲酸(FDCA)、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为原料,钛酸四丁酯为催化剂,通过改变FDCA 与PTA 物质的量之比,采用原位聚合法来制备聚2,5– 呋喃二甲酸– 对苯二甲
阮籍家世儒学 ,少有济世之志 ,这一背景对他的人生价值观有很深影响 ,虽玄学上造诣很高 ,但思想真正所奉乃内儒外道。但魏晋之际曹魏朝廷内的四次巨变 ,对阮籍的思想感情震动
近代中国思想史的研究,近年成果颇丰,但也出现略偏于虚悬的倾向。思想史研究首先要让思想回归于历史,其次要尽量体现历史上的思想,第三最好能在立说者和接受者的互动之中展现
目的 总结辖区范围人群自杀事件特点,为有针对性的预防自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09年5月—2015年5月锦州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急诊抢救治疗的服药自杀患者90例,收集患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y, CE)序贯联合双气囊小肠镜(double-balloon en-teroscopy, DBE)检查对小肠出血疾病(small intestine bleeding, SIB)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
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方法由于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存在较大差异,二者的融合一直是社会科学关注的重点。混合研究方法中具有代表性的质性与量化方法论融合与社会工作服
<正>2017年11月25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承担的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轮胎性能仿真评价平台关键技术研究"项目在威海通过了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自2005年以来,我国轮
[目的]探讨温州市居民伤害死亡分布特点,为开展伤害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温州市卫生监测区死亡报告数据,以ICD-10进行死因分类。[结果]2010年温州市伤害死亡率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