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和平方式”策略,是主张采取积极的政治攻势解决战争问题的灵活斗争策略。其在解放战争中的运用主要是在军事强压的态势下,通过灵活的政治攻势使得国民党军队采取包括起义、投诚、和平改编等多种形式的和平方式退出战斗,站到中共和人民的立场上来。毛泽东解放战争中“和平方式”策略属于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毛泽东在解放战争中“和平方式”策略的理论来源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和平斗争策略的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和为贵”的思想及“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以及毛泽东对其在解放战争前关于“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主张的认识发展。他在解放战争中对“和平方式”策略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即重庆谈判期间,对“和平建国”的渴望;解放战争初期,“以战促和”争取和平;解放战争中后期,力求实现“局部和平”。从中可见,其“和平方式”策略是在战争环境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最后以“北平方式”的提出标志着毛泽东解放战争中“和平方式”策略的成熟。“和平方式”策略的具体发展和实践过程,根据时期特点主要分为重庆谈判和战略防御阶段(1945.8-1947.6)、战略反攻阶段(1947.7-1948.8)、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阶段(1948.9-1949.5)、向全国进军阶段(1949.6-1949.12)四个阶段,在各个阶段均有毛泽东“和平方式”策略运用于解决战争问题的典型事例,也有其在认识方面的发展过程,其思想策略在解放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容置疑。毛泽东解放战争中“和平方式”策略的主要特点,包括军事压迫与政治引导相结合;分化瓦解敌方势力与区别对待敌方阵营相结合;必须接受和平条件与宽大处置相结合。该思想策略在加速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减少战争破坏,从而为社会恢复与建设提供条件;同时,也为后来解决国内军事、政治分歧提供了蓝本,例如在此思想策略的引导下促成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后来,在吸收毛泽东“和平方式”思想的基础上产生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影响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