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抗小麦白粉病新基因的遗传分析与染色体定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bin2yh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白粉病是由小麦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气传真菌病害,它是影响世界各国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近年来,白粉病在我国小麦栽培中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已成为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实践证明,筛选和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而又安全的手段。小麦野生近缘种属蕴藏着丰富的抗性资源,是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的重要来源。中间偃麦草是普通小麦的一个野生近缘物种,是多种小麦病害的良好抗源,其E染色体组上携带有白粉病抗性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 本实验室用小麦栽培品种川麦107与八倍体小偃麦TAI7047(太原768/中间偃麦草//76(64)杂交),从中选育出一些对小麦白粉病免疫的高代稳定品系。本文对其中的优良品系YU25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学分析,并利用小麦微卫星标记对其抗性基因进行了染色体定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采用常规遗传分析方法,以感白粉病小麦品种MY11与YU25杂交和回交的后代F1、F2、BC1F1、BC2F1和MY11、YU25以及YU25的系谱亲本亲本CM107、TAI7047、Taiyuan768、76(64)和中间偃麦草等等为材料,采用四川省当前流行的小麦白粉病优势生理小种人工接种进行白粉病抗性接种鉴定,对YU25的白粉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YU25含有2对表现免疫反应和高抗反应的显性抗病基因,它们均来源于中间偃麦草,暂命名为PmE(免疫)和PmYU25(高抗)。 使用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用294对小麦微卫星引物和221个F2植株,对这2个基因进行连锁分析,结果发现小麦微卫星标记Xgwm-297-7B与PmE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3.0cM,而Xgwm-210-2D与PmYU25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6.6cM,因此将PmE和PmYU25分别定位在7BS和2DL上。 迄今为止,在已定名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中,尚未见到有来自中间偃麦草的报道,也没有见到在小麦染色体2DL和7BS上有白粉抗性基因的相关文献。因而,根据系谱和基因位点分析,推断PmE和PmYU25均为起源于中间偃麦草、不同于已知的抗小麦白粉病基因的2个新基因。
其他文献
小麦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是非常有应用潜力的一种不育系,然而恢复力高且稳定的恢复系较少是小麦K型不育系利用的关键问题之一。课题组经过多年鉴定发现豫麦2号是一个恢复力高且稳定的小麦K型恢复系,进一步研究表明它除携带1BS上的Rfv1基因外,还携带一个新的恢复基因,并与2BL上的SSR标记Xgwm526连锁,因此全面了解这两个恢复基因的作用方式,将有助于选育恢复力高而稳定的K型恢复系,从而选育出优良的强
甘薯[Ipomoea batatas L.(Lam)]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作物和工业加工原料。中国是世界上的甘薯种植大国,近年受病害影响,部分地区甘薯产量下降明显。甘薯高危病毒病(Swee
变量施肥技术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张根据小尺度田块之间的地力和作物长势差异,施以不同数量的肥料,从而可以减少用肥量、提高肥料利用率,并从整体上减轻地面源污染。而目前,变量施肥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肥力和目标产量或遥感数据上,或因系统的局限性或者价格的昂贵应用到生产中的不多。于2007~2009年,在试验和对实验室已有的养分模型在河南的进一步适应性评价与分析基础上,构建了玉米变量施肥模
免耕覆盖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维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农田管理措施。为系统研究免耕秸秆覆盖对农田土壤水分、温度、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在青岛农业大学胶州科技示范园
羊草与灰色赖草杂种F1羊草和灰色赖草远缘杂交种,其具有亲本的优良品质,但在开放授粉条件下完全不育,目前依靠无性繁殖的方式将杂种植株用保留下来。本研究以羊草与灰色赖草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是植物蛋白及油脂的重要来源,在我国广泛种植,大豆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人口增加,耕地减少,盐碱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着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