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差距的中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80085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国家战略政策的双重驱动下,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已如火如荼开展,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尽管技术融入教学实践带来的成绩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技术在高校间、学校内的分布是存在差距的。我们发现由于技术差距的客观存在,使得每个学生获得、运用技术的机会是不同的,甚至进一步演化为学生使用技术的能力、利用技术获取资源的机会和能力的公平问题。本文将技术差距分为两类:无形的技术差距和有形的技术差距。在教育活动中,无形的技术差距是指人们用以指导教育技术实践的理念、方法和经验所表现的差异,如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有形的技术差距主要指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不平衡性、差异性,这种差距表现在技术设备上,如有的学校运用人工智能、AR技术、大数据技术等辅助教学,但有的学校仍停留在黑板教学或多媒体教学的阶段,这就是有形的技术差距的表现。技术差距导致高校教育不公平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技术差距造成大学生获取技术机会的不公;技术差距扩大了大学生技术水平的差距;技术差距造成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均等。造成技术差距进而引发教育不公平的原因包括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经费投入不均、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高校对技术的重视程度不同、忽视了技术使用的条件等。因此本文针对缩小技术差距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公平提出了相关对策:如从理论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技术观和教育公平观;从制度层面来看,国家要提供促进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保障;从技术层面来看,政府要提供维持高校公平的技术经费投入,学校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如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企业要以技术参与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全文总共五章,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四章:第一章:技术与高等教育公平的相关概念阐释第二章:技术差距造成中国高等教育不公平的表现第三章:造成中国高校形成技术差距的原因分析第四章:缩小技术差距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的对策探析技术差距是导致中国高等教育公平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需要我们结合理论和中国实际,提供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公平不足的方案,为促进我国高校教育均衡发展献计献策。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动适应新时代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自觉顺应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回应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强烈期盼,在多种场合,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实施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作出一系列重要指导,形成了全面丰富、系统完整的科技观。习近平科技观是马克思主义科技思想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南针,是实现现代化强国的有力支撑。它主
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给人民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人们对于能源和资源的渴求越来越大。与此同时自然环境持续恶化、碳排放量与日俱增,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这不仅抑制着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在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中国必须要推动绿色循环经济发展,加快资源循环体系建设,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循环体系的同时加快了资源回收再利用,促进了闭环供应链的迅速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航天复杂产品的质量控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面对着众多的产品特性,如何筛选出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集,是航天复杂产品质量控制中极其重要的环节之一。识别出关键质量特性,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因此,航天复杂产品的关键质量特性识别问题,已经成为航天领域所关注的重点问题。对于航天复杂产品,由于其产品的特殊性,市场的需求量并不是很高,因此生产的批次很小
随着城市化进程持续推进,人们享受到现代化基建红利的同时,不透水面积增加,土地抗冲击能力下降,原本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雨洪管理难度加大,内涝泛滥、雨水径流污染加重、水资源流失等相关问题,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对雨洪管理进程的探索中,LID理念走入公众视野,该理念主张分散布设一系列源头调控措施,使建设区域水文效应现象趋于开发前,以尽可能减少对开发区域的生态破坏。本论文应用LID措施,构
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国家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网络视频网站的出现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视频网站不仅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个人成为了信息发布的主体,打破了精英和特权阶层对于信息生产与传播的垄断,为草根阶层提供了发声的渠道和机会。此外,互联网淡化了国家的边界意识,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可以在网络上上传视频,展现个人生活,表达自己的观点。互联网中,女性不仅展示了自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状况,还
精馏过程在化工分离中应用最为广泛,但是其能耗较高,能量利用效率较低。随着过程强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热耦合技术应用到精馏塔中,可显著降低能量消耗。隔壁塔(DWC)作为完全热耦合的一种实现形式,具有明显的节能效果。但是其高度耦合性使操纵变量个数增加,各个变量之间的交互作用增强,呈现了高度非线性,导致过程的控制难度增加,为了使流程能够在工业中广泛应用,对其进行动态控制的研究很有必要。本文主要对隔壁塔的动
新零工经济以平台作为劳动力供需双方快速匹配对接的媒介,降低了市场信息传递成本,既有效缓解了企业人力资源短缺、用工成本大的压力,又为劳动者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选择,其蕴藏的发展潜力使管理好零工从业者、激发他们的积极行为成为经济模式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以外卖配送的网约配送员为例,平台企业期望通过技术不断优化,使他们不断提升效率,表现积极行为。然而这种管理方式既不可持续又忽视了网约配送员作为人、对工作具有主
本文以高铁列车顶板的自冲铆铆接接头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弹塑性变形理论和显示动力学理论,对铆接过程进行受力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研究出了一种将铆接铆钉参数和模具参数匹配起来的优化方案,对成型后的铆接接头质量进行了极大的提升,在铆钉铆接车身时,对选用铆钉和模具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因此本文研究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本文选用2mm厚的5083铝合金板和6mm长的Mn B4铆钉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冲铆铆接成型过程
疾病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自2016年以来,国家卫健委、医疗保障局等多个相关部门共同制定并出台了一系列健康扶贫的政策性文件,确保了贫困人口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能够得到有效解决以获得更好的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对贫困人口实行倾斜性政策,在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所享有的医疗保障水平、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等方面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多运动模式弹跳机器人融合爬行、弹跳运动为一体,具有运动灵活性好、运行范围广、能量利用率高等优点,能够在非结构化、狭窄的约束空间内灵活机动,在废墟搜救、野外勘测、林间巡视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展多运动模式弹跳机器人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首先,通过研究弹尾虫的运动机理,提出爬行系统、弹跳系统、复位系统相互独立的模块化设计思路。分析弹尾虫弹跳器官结构,设计了一种弹跳方案,基于此方案设计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