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氧化氮(NO)是一种无机小分子,普遍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细胞内[1,5]。长期以来,人们只知道NO是一种环境污染物,污染空气,形成酸雨,破坏臭氧层,NO对人类的危害引起全球的关注;却从未认识到这小小的气体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近期研究表明,NO是一种生物活性分子,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原生动物、细菌、酵母、动植物中的信号分子[2,8]。NO在哺乳动物和植物中的重要作用,前人有不少的研究,但对原核微生物产NO有关方面的研究却鲜有报道。本项试验通过多种方法,对土壤中NO产生菌进行筛选,并对NO产生菌生长、生理特征进行了测定,同时初步研究了NO产生菌NO产生机制及其在土壤环境中对土壤细菌生物量可能产生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的培养基和培养方式,从土壤、活性污泥中获得了近400株细菌纯菌株。利用本实验室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合作构建gfp菌株来筛选NO产生菌,得到NO产生菌66株,去掉其中的反硝化细菌后得到非反硝化的NO产生菌10株。2.温度和pH等环境因素及NO合成前体物质L-精氨酸对NO产生菌产NO的能力有显著影响。在NO产生菌的对数生长期,温度和pH对它的影响最为明显,在30℃和pH7.5的条件下,B30生长最快,同时产出NO的量也最大。说明B30在生长最快的时间段也是产生NO最多的时期段。3.利用4种一氧化氮酶(NOS)抑制剂分析金黄杆菌B30产NO机制,结果表明,L-NMMA(总NOS抑制)和Spermidine(nNOS抑制剂)对金黄杆菌属的NO产生菌的产NO有明显的抑制效应,说明NO产生菌产生NO的机制和途径,NO产生菌可能是以L-精氨酸为前体物质,在一氧化氮酶的作用下产生NO。4.利用向土壤接种NO产生菌,研究了NO产生菌对土壤环境中细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NO产生菌明显降低了土壤中可培养细菌的数量,暗示土壤中的NO产生菌可能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调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