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柴胡理中汤是门九章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而总结的经验方,由小柴胡汤化裁而来,具体药物组成为: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白术、茯苓、片姜黄、炙甘草、大枣、生姜。本课题通过对柴胡理中汤的方证经验进行研究,是为寻找柴胡理中汤理法方药的最佳契合状态,使疗效最大化,为进一步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更好地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方法:本研究首先从理论渊源上整理小柴胡汤及方证研究相关资料,其次收集整理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门诊病例,对病例中性别、年龄、症状体征、加味药物进行频次统计分析,进一步采取黄金分割等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以获得柴胡理中汤方证对应的关系。结果:在临床病例中,柴胡理中汤多适用于女性,年龄在52.17±15.86岁之间。其应用范围广泛,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也常用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和内分泌代谢疾病。在中医辨证过程中,柴胡理中汤证的证候类型为:脾虚湿盛,肝胃不和,主要症状为中上腹胀(痛)、口干苦。倦怠乏力、失眠、头晕(痛)、恶心呕吐、便秘、怕冷、汗多、食欲不振亦可作为柴胡理中汤临床应用的参考辨证依据。舌脉表现为:舌淡,苔白,脉细或弦。常见的加味药物有:怀牛膝、远志、枳实、浙贝、牡蛎、厚朴、夏枯草、芡实、郁金、元胡、钩藤、干姜。结论:1.柴胡理中汤与小柴胡汤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柴胡理中汤系小柴胡汤因时、因人制宜的辨证应用。2.柴胡理中汤主治脾虚湿盛,肝胃不和之证,具有健脾化湿,和胃疏肝之效。3.对于柴胡理中汤方中白术、茯苓、片姜黄的应用,白术、茯苓的配伍意义在于健脾益气、化湿,两药相配,脾可健,湿可除,诸恙悉除。与党参、炙甘草、生姜、大枣顾护胃气,健脾益气,而片姜黄在此取其性温,归肝脾经,疏肝理气,利胆,与柴胡、黄芩、姜半夏共同疏肝利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