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七大报告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基本国情,指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现在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着历史机遇,也面对风险挑战。在这样一个发展的新阶段新时期,胡锦涛告诫公务员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和节俭意识,强调公务员一定要牢牢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十七大报告中也特别提到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十二五规划建议全文中同样强调了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期新发展的背景下,我党一再重申了要增强公仆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是我国公务员永远需要恪守的。但是在社会转型中有些公务员的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却大大淡忘了,有的甚至损害了人民的利益,伤害了人民的感情。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在新的历史时期,一定要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公务员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才能实现我们的目标。本文主体的第一部分阐述了公仆思想的演变,从而界定了公仆意识的概念和内涵,并指出增强公仆意识的价值与作用。在我国古代就有关于公仆思想的论述,在西方政治思想发展史上,柏拉图和但丁也使用过公仆的概念。十八世纪,法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在“人民主权说”的基础上,宣扬“主权在民”的公仆思想,但是这种公仆思想的提出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公职人员所执行的公意实质上并不是人民的意愿,而是资产阶级的意愿,其本质上具有虚伪性。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公仆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巴黎公社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几代领导人结合了具体国情,继承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公仆思想,并且对公仆意识有所论述。从概念上说,公仆意识是公务员在明确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前提下,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的意愿。增强公仆意识不仅能够使公务员始终保持公仆心,更好的为人民服务,而且是打造服务型政府的本质要求,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和关键,也是塑造公务员形象的现实需要。第二部分阐述新时期我国公务员公仆意识的存在的欠缺,并且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分析。公务员的工作就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一些公务员缺乏服务意识,工作态度消极,得过且过。对人民的态度不是服务而是管制,一副“官老爷”做派。还有些公务员群众观扭曲,脱离群众,更为严重的是把权力当做私人物品,甚至商品化,大搞权力寻租,贪污腐败,以至于奉献精神缺失,沉迷享乐主义,奉行极端个人主义,这些都是公仆意识淡薄和缺失的表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综合的,主要受社会环境因素,相关制度因素和公务员个人因素的影响。第三部分提出了新时期增强我国公务员公仆意识的对策,一方面优化社会环境,为增强公仆意识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另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建设,为增强公仆意识提供制度保障,同时还要提高公务员素质,加强公务员自我约束能力,此促使公务员增强公仆意识,更好的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