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疆焉耆盆地博斯腾湖周缘主要发育河流、三角洲、冲积扇、扇三角洲、滩坝、风成沙丘及湖泊等多种现代沉积相类型。对其开展现代沉积的研究工作,可以揭示小型山间盆地内单物源近源沉积体系下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特征之间的成因联系,以期对古代相应环境进行对比和判别借鉴,还原其沉积环境并可对其沉积微相构型要素等进行精细刻画描述。本文运用沉积学及地质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沉积剖面描绘、辫状水道平面展布描绘及沉积物观察描述与测量、结合遥感影像及前人研究成果,主要揭示了新疆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上的分带特征,并着重对焉耆盆地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上的的活动辫状水道进行研究。清水河扇三角洲位于博斯腾湖湖盆的短轴方向,扇三角洲以侧向摆动为主,平面上呈扇形。多年年均径流量1.23×108m3,物源供给较少,扇体顺物源方向延伸有限。全区顺源分为扇上段、扇中段、扇下段三个区带,其中扇上段又分为扇上1段、扇上2段、扇上3段。扇上1段占清水河扇三角洲平原总长度8.4%,平均坡降高达18.51‰,发育砾质单辫状河道,沉积物以多级砾石为主,砂质含量极少。扇上2段占扇三角洲平原总长度的30.6%,平均坡降为18.38‰,发育砾质单辫状河道,沉积物以多级砾石为主,砂质含量相对扇上1段增加。扇上3段占总长度的17.1%,平均坡降降至12.01‰,发育砾质复合辫状河道,砂质含量较扇上2段大幅提高。扇中段占总长度的29.2%,平均坡降进一步降至3.03‰,发育砂质单辫状河道。扇下段占总长度的14.7%,河道逐渐萎缩消失。新疆清水河地质营力丰富,主要有重力流、牵引流、风、湖流。扇上1段以片流、重力流为主;扇上2段从重力流逐渐向牵引流过渡;扇上3段以牵引流为主;扇中段发育牵引流;扇下段以风、湖流为主。新疆清水河辫状河道内地貌要素有分支河道、汇合河道及坝体。坝体内按位置又分为坝头、坝中和坝尾,且坝体内部会有沟槽出现。坝体长度(m)和宽度(m)有关系式L=4.817W+51.975,反映了坝体长度与宽度有正比关系。坝体长度(m)与其临侧较长河道宽度(m)关系为Y=0.1604X-3.9633,坝体长度与河道宽度也具有正比关系。随着搬运距离增加,整体砾径大小D(cm)随着搬运距离S(m)增大而呈现波段式下降,有关系式S=-32×ln(D)+120.14。随搬运距离增加,石英相对含量总体是呈阶段性上升的,从扇上段出山口的34.9%增加至扇中段的42.7%;角闪石含量是呈现阶段性下降的,从出山口的5%降低至扇中段内的0.8%。新疆清水河扇上2段砾石a轴中值粒径从84.45cm骤减至16cm,绝对减少量68.45cm,相对减少了81%,砾石运动方式以绕c轴滚动为主,其次才是沿ab面滑动。扇上3段b轴中值粒径绝对减少量7.87cm,相对减少56%,减少量相对a轴和c轴较大,说明砾石运动方式以绕a轴滚动为主。扇中段c轴中值粒径相对减小量最大,相应地从4cm减少至3.25cm,绝对减少量0.75,相对减小量18%,反映此时砾石运动方式以沿ab面滑动为主,水动力条件进一步减弱。河道上砾质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以三段式为主,反映该区域砾石受到过三次不同水位的洪水作用。新疆清水河河道内砂质沉积物概率累积曲线主要为一段上拱式、下凹两段式和上凸两段式三种类型,粒径范围在-1.8~5φ之间。粒度C-M图以OP段为主,C值变化范围870~5656um之间,M值变化范围164~1274um之间,C值基本上均大于1000um,反映了近源沉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