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广西马山岩溶区5个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石漠、草丛、灌丛、小乔林、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关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养分因子等的调查,探讨了岩溶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土壤之间的互作效应,研究了环境因子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影响机制,分析了影响岩溶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演替的主要因子,得出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随着进展演替,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后降的变化规律,生态优势度指数随演替呈波折性减小。各演替阶段的主要驱动种和关键种存在较大差异,物种从低级小型植物朝着高级大型、寿命越来越长的植物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成熟林阶段仍以阳性树种为主要优势种,隶属于阳性树种占优势的先锋群落阶段,未到达顶级群落阶段,但群落内部的结构性和稳定性在不断提高。(2)随着岩溶植被的顺向演替,表层土壤(0~20cm)容重呈波折性减小,孔隙度、含水率与之相反。整个演替过程中,土壤由弱碱性或中性变为弱酸性,有机质和其他养分含量(交换性钙除外)呈先逐步增加后稍有下降并保持次高水平的趋势。其中有机质、全氮、全钾、有效氮、有效钾含量均显著增加,磷素(尤其是有效磷)含量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各养分因子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深层(20-40cm)土壤各养分因子随演替的变化规律与表层土壤相似。就表层土壤与深层土壤养分的减幅程度而言,全氮最高(平均值57.31%),全磷次之(57.10%),交换性钙最小(19.57%),且降幅最大的阶段均发生在成熟林群落中。同一元素,全量元素下降比有效态含量剧烈。(3)群落生物量随着演替的正向推进从石漠阶段的1.93t/hm2,经历小乔林的104.77t/hm2,再到成熟林群落的224.17t/hm2,增加了115.15倍。就各层生物量而言,乔木层的生物量随着年龄显著性增加,灌木层生物量先增加后减小并保持较高水平,草本层生物量呈持续下降的趋势,枯落物生物量呈不规则变化。(4)影响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的环境因子中,以乔木层盖度、岩石裸露度、全钾含量、有机质含量最突出。其中,乔木层盖度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均表现为负效应;岩石裸露度对林下植被生物量的负直接作用远远大于正的间接作用,间接作用中,通过全钾的正效应最明显;全钾对林下植被生物量大小的影响同时具有较大的正直接作用和负间接作用,通过有机质含量、岩石裸露度的负间接作用较大;有机质主要通过全钾的正间接作用来影响林下生物量。(5)影响岩溶地区生态系统发育的主导因子,第一主成分以土壤质量条件及恢复年限的载荷量最大,第二主成分以灌丛的载荷量最大,第三主成分以地形因子的载荷量最大,第四主成分以草本层的载荷量最大,其它因子最大载荷量在第五主成分中。五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分别为为30.00%、24.10%、14.71%、8.87%、4.91%。土壤质量与恢复年限在岩溶生态系统的恢复演替过程中扮演最主导的影响因子,灌丛在演替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立地条件通过对水、光、热的再分配间接影响着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草本层对系统物质循环和积累具有一定的作用,其它因子对岩溶生态系统发育的作用相对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