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生活记忆——论我国现代大城市中街区生活空间设计

来源 :大连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shizzh1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生活中,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少,以往在街道和小区中发生的“人情世故”慢慢消失。这和我们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忽略人的心理需求,一味追求宏大的设计效果。现代城市的很多开发过程也使一些原本包容生活功能的街道消逝,进而以巨大尺度的建筑和街道代替。街道在这个开发过程中被纯化为纯交通体。与传统的城市空间相比较,许多现代的街区容纳更少的生活活动,一些传统的生活场景被排除在生活空间之外。缺乏活力,人们已经不可能在狭窄的楼梯和封闭的走廊里听见胡同里卖早餐的吃喝声,闻不到邻居家的花香。有的是各种采光通风设施和大片观赏性禁止进入的草坪,在这样的条件下,“居民们宁愿呆在家中看电视,或者呆在自家的阳台及其他较为私密性的户外空间。”   盲目追求视觉效果建造一些景观大道、广场而忽视它们的生活功能。这造成一些大而不当的广场和虽然气派却不能容纳人们逗留的大街。这些设计不当的空间对人性来说可能却是消极的。它对人的身心健康、安全感提出了挑战,还会带来社会的人情冷漠、孤独感和缺乏生活气息,追求纯粹“理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不能仅仅因为关注建筑的功能,而忽略人们生活对空间的要求。   论文通过分析存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试图寻找适合我国人们生活的设计方法,提出更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更好的改善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从机械化的街区中回到充满人情味的街区中。  
其他文献
现当代的中国工笔人物绘画,由于西方绘画因素的融入,使得工笔人物绘画产生了新的面貌,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孙志钧的绘画作品以草原为母题,几十年如一日的进行“中学为体”
爱德华·维亚尔(Edouard Vuillard,1868—1940年)是19世纪末法国纳比派代表画家之一。他喜欢把平凡的家庭生活作为绘画题材,风格上讲究简洁、精致与严谨,色彩细腻优雅,画面凝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