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征地农民就业适应性培训研究——基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镇的调研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an1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被征地农民就业适应性培训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明确指出: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被征地农民面临传统一现代职业环境变化的巨大挑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为此,研究他们的就业适应性问题既可为被征地农民相关的理论研究注入新的元素,也可为当前政府就业培训工作提供必要的跟踪服务指导,进而更好的促进被征地农民就业转换与适应。 第二章首先对城市化、被征地农民、适应三个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其中着重解析了城市化的五方面特征,并对农民、农民工、失地农民与被征地农民进行了一一辨析;其次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三章概括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浦东郊区城市化呈现出“快、多、强”的发展特征,并在阐述城市化与就业互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就业适应失调这一中心假设,并细化为心理、技能、空间三个分假设,为后续分析奠定了方向。 第四章从被征地农民的基本信息、文化技能素质、职业心态、就业适应现状、培训现状五个方面进行实证分析;由此透视了被征地农民三个维度的就业适应失调表征,即由就业现实与就业期望的冲突引起的心理不适应、由自身素质与岗位要求的差距带来的技能不适应、由乡村到城市的就业空间转换引发的环境不适应;并对此从内外两个层面解读了深层次缘由。 第五章从政府支持、培训体系与自我调适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策略。认为应在法规、资金、管理三方面完善政府支持体统;应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加以优化教育培训体系;还应针对自我情况,转变观念、勤于学习、规范行为以加强自我调适能力。
其他文献
中学阶段是个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等多方面发展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中学生的自我意识蓬勃发展,对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作为意识核心的自尊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录像观察分析、数理统计分析等方法,对2013年和2014年举行的第44届、第45届体操世锦赛以及我国2013年、2014年举行的全国体操锦标赛女子自由体
本刊讯 近日,由安徽省墙改办主办、马鞍山市墙改办和马鞍山科达机电公司协办的“2012安徽省新型墙材装备技术研讨会”在马鞍山市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