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目制作为一种治理方式在农村精准扶贫工作中被广泛运用。在具体的扶贫实践中,项目制扶贫出现了治理预期与实际执行的偏差,扶贫资源的输送并没有完全实现预期的精准化。为了进一步提高项目制扶贫的精准度,要求扶贫项目必须瞄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由此项目不仅要进村,而且要入户。本文以国家级贫困县的入户项目在村庄层面的具体运作为例,发现贫困户在项目入户的模式下参与项目的积极性较高,这与以往贫困户被动参与的行为形成反差。本文基于“制度-组织-行为”的分析框架,把关注点聚焦在项目入户的运作机制上,通过对项目入户运作“项目安排-项目动员-项目申请-项目实施-项目监督-项目验收”的这六个环节进行过程分析,总结出项目入户的运作特点以及项目入户的运作机制。研究发现:在项目入户的模式下,政府不再是利用项目控制贫困户,而是通过项目突出贫困户的主体性。贫困户作为一个决策者是有限理性的,在行动过程中会追求效用最大化,呈现出自己的行动偏好。项目入户中政府更加关注的是项目的过程导向,这与常规项目是有所差异的,项目入户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与贫困户角色的转变,以达成政府与贫困户的良性互动,这对于贫困治理是具有一定意义的。项目入户对项目制扶贫长效机制的探索给予了启发,需要以技术手段为基础,实施更为精准化的管理。注重过程导向,在后精准扶贫阶段贫困成因转型为精神贫困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发挥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从贫困户心理认知上进行制度性贫困治理,通过赋权增能的方式构建贫困户的主体性,使贫困户从观众变为能动的实践者,最终构建一种积极的脱贫文化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