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与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我国的外语教学热潮空前高涨。其中,德语越来越受到重视,德国是中国在欧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德关系的发展使得学习德语的人也日益增多,相应的产生了对德语教材的需求。在外语教学中,教材的地位举足轻重。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它既是贯穿实施大纲的关键之一,又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和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因此,外语教材的质量便成为影响外语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在德国,六十年代就开始了教材分析的研究,九十年代教材分析已经成为德语教学研究领域的固定组成部分,中国的教材分析从八十年代才开始,且主要停留在英语方面,因此,在德语教学中对现行的德语教材进行分析,并提出行之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对德语教学在中国的发展非常有利。
教材决定了外语教学中出现的一切,形象地体现了一些专业教学法和方法学理论上的重要因素,在教学大纲、教学情景和学习者之间处于核心地位。教材分析的发展与教材的发展紧密结合,教材研究的必要性在近几十年同渐明朗,这与社会和体制条件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影响了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教材和教材分析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五十年代语法处于核心地位,六十年代的教材受到了视听法或听说教学法的影响,采用单一语言,以语言传播为中心,侧重于语法和词汇,这两个时期各有一套权威教材,这种情况下没有教材分析的必要;第三阶段以“实用性转折”为特点,交际能力和语言行为成为新的导向,这一时期出现了教材分析史上最重要的一本书《曼海姆评鉴》,该书对在德国出版的、使用不受地域限制、适用于中等教育II的所有教材进行分析,对未来的教材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建议;第四阶段以“对象特殊性”教材的开发为特点,这一阶段中的教材分析在《曼海姆评鉴》的影响下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八十年代出现了另一部教材分析论著《语言协会评鉴》2,针对外国员工的德语培训班做语言评价;九十年代的教材重视四项基本技能,语言反射和互动练习处于核心位置,而这一阶段也发表了一部教材分析的重要合集《教材的分析、评价和发展》3,总结了以往教材分析成果,称得上是对过去几十年教材分析的一个“中期总结”。
《新编大学德语》是现在国内使用覆盖面最广的公共外语教材之一,且被列入教育部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对这样一部教材进行分析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进行教材分析主要有四个步骤,即教材介绍、教材分析、教材评价和教材在课堂中的检验。根据这些步骤,结合教学大纲的内容、联系现代教学法理念和众多教学法研究学者的相关论著,从语法、四项基本技能和国情三个主要方面对《新编大学德语》提出具体的分析标准,其中:语法方面的标准涉及语法量、语法进度、语法表达和语法练习等四个方面。四项基本技能囊括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各项技能都有各自的分析标准,听力理解方面包括了听力量、听力课文的多样性、时效性和典型性、听力的内容与课文主题以及目标群体的相关性、听力的进度和听力练习的引导性等;口语表达:主要涉及口语表达练习量、练习是否具有引导性、相关性、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口语表达练习的进度是否合适;阅读理解:阅读量、阅读练习的多样性、技巧性和进度;书面表达:写作练习量、其引导性、相关性和进度等。国情则从国情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三个方面展开。随后根据以上所列标准对教材进行具体的分析,从量上和质上检验教材是否符合教学大纲所提出的要求。
总的来说,《新编大学德语》无论是语法、四项基本技能还是国情方面都基本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语法涵盖了教学大纲中提到的所有语法知识点,进度安排先易后难,语法表述简单明了,语法练习多种多样,实用性强。四项基本技能在教材中并重,每个单元都有单独的听力和阅读模块,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的练习贯穿其中,听力课文主题多样且具有代表性,语言生活化,听力进度适宜,听力练习有利于学生的语言产出;口语表达的话题和形式多样,贴近学生的生活,并有相关的场景介绍;阅读课文中涵盖了教学大纲中所提到的所有篇章类型,阅读练习综合了各项技能,形式多样,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量达到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有相关的结构性帮助,难度循序渐进。国情涉及了德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的国情和文化信息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国情信息内容也是根据目标群体的偏好来选择的。
随着外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外语教材尤其是德语教材的不断增加,教材分析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新的教材必然需要被研究、检验和评价,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这些教材的优缺点、适用性,更好地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