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放疗一直是临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癌症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恶性肿瘤比正常组织对射线更为敏感。放疗的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需尽量减少对非癌细胞的损伤,这对放疗研究始终是一个挑战。射线作用于细胞会产生氧化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也是放疗发挥作用的重要介导物。ROS可损伤生物大分子,增加氧化胁迫引发各种信号通路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一定程度上,射线产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疗一直是临床癌症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癌症放射治疗的理论基础是恶性肿瘤比正常组织对射线更为敏感。放疗的目的是杀死肿瘤细胞,但同时需尽量减少对非癌细胞的损伤,这对放疗研究始终是一个挑战。射线作用于细胞会产生氧化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这也是放疗发挥作用的重要介导物。ROS可损伤生物大分子,增加氧化胁迫引发各种信号通路甚至导致细胞死亡等。一定程度上,射线产生的ROS量与放疗的效果紧密相关。肿瘤细胞的放射抗性是癌症放疗中的一个主要问题。放射抗性与DNA损伤修复、抗氧化系统激活和凋亡抑制等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辐射可通过ROS作用于多不饱和脂肪酸,破坏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作为一种新型的细胞死亡方式,辐射诱导的铁死亡及其相关机制也被报导。铁死亡是由于细胞内大量积累的铁离子引发Fenton反应,导致ROS大量产生,进而引起脂质过氧化造成的细胞死亡。由于部分肿瘤具有抵抗凋亡的特征,通过ROS和铁过载引发铁死亡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癌症治疗方法。同时,诱导铁死亡也为辐射抗性肿瘤的放疗提供了新的可能策略和途径。血红素(Hemin)是一种含有三氯化铁的铁卟啉化合物,能够形成血红素基团。血红素加氧酶(HO)通过代谢血红素,生成胆绿素、一氧化碳和亚铁;释放的亚铁离子,会产生氧化自由基,导致细胞氧化损伤,进而可能诱导铁死亡,因此认为,血红素是一种促氧化分子。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索Hemin通过促进铁过载启动Fenton反应,增加辐射后ROS产生和脂质过氧化,诱导肺癌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放射增敏方面的作用,以及Hemin对正常肺细胞的辐射防护作用。此外,本文还将讨论Hemin在正常肺细胞和肺癌细胞中的不同作用机制。由于Hemin导致HO-1酶促反应增加,Hemin可能提供了细胞发生铁死亡所依赖的铁离子。研究结果发现,Hemin联合分割放射处理,可使肺癌细胞A549和H460中的ROS产生量分别提高70倍和8倍。经Hemin处理后,ROS增加导致肺癌细胞脂质过氧化发生。这种ROS和脂质过氧化的增加,可能系Fenton反应和Haber-Weiss反应所致。通过Hemin促进细胞内ROS产生和铁过载可以提高放射敏感性,使其成为一种潜在的有效方法和独特的癌症治疗策略。此外,研究发现Hemin促进了 GPx4的泛素化,促进了肺癌和正常肺细胞中的GPx4(在Hemin处理后24-48小时)降解。GPx4是一种抗氧化蛋白,在防止铁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GPx4沉默或RSL3抑制铁死亡也证实了 GPx4在放射敏感性中的作用,提示其可能参与调控辐射诱导的肺细胞死亡。研究结果也表明肿瘤细胞无法有效利用FTH1储存铁离子。因此根据研究结果推测,Hemin可能与游离铁离子共同促进了辐射后肺癌细胞的死亡。相比之下,Hemin却通过抑制分割放射引起的ROS和脂质过氧化产生,保护了正常肺细胞免受辐射诱导的细胞死亡。推测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由于正常肺细胞(BEAS-2B)中胆红素合成增加所致。胆红素是一种亲脂性ROS抗氧化剂。此外,与肺癌细胞相比,正常肺细胞中FTH1的表达显著增加(10-15倍),也表现出对辐射后正常肺细胞的保护作用。FTH1不仅通过结合铁离子降低游离铁离子浓度,还可以起到抗氧化的作用。研究结果证实Hemin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通过诱导铁死亡提高了肺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另一方面则促进了正常肺细胞放射后的存活。Hemin在其作用时能够甄别肺癌细胞和正常肺细胞,发挥其放射增敏作用,这可能为提高肿瘤的放疗敏感性提供了很好的策略和选择。
其他文献
二维材料物性奇特,在催化、能源储存和转换领域、微电子领域有着巨大的科学研究、工业应用以及经济价值。本论文立足于二维材料研究的前沿问题,从新材料、新机制、新应用、新手段四个维度对二维材料展开探索,以期获得性能优异的电子器件和光电子器件。作者在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ZnIn2S4、准一维层状材料Ta2Ni3Se8、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ReSe2以及单元素二维材料Te进行了四个研究工作。论文分为以下六个章节:
为满足能源、信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新要求,新材料的研究正朝着多功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新材料自身具备多种序参量(电荷、自旋、轨道和晶格)耦合且能够对不同外场(如声、光、热、力、电和磁场等)产生响应,从而为器件设计制造提供优良的载体。因此寻找具备室温以上低场响应的单相多参量复合功能材料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但又充满挑战性的工作。层状类钙钛矿氧化物由于其独特的层状结构,可以在同一晶体结构中
随着我国石油开发步入中后期阶段,勘探的主要目标转变为非常规油气藏,勘探难度极高。因此,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亟需科技创新发展。地球物理测井是油气勘探的关键技术,其使用特定的仪器,观测井眼内不同深度地层的各种地球物理特性。基于这些观测数据,岩相识别旨在判别地层的岩性成分,为实时钻井、地质评价和储层建模提供基础。传统测井岩相识别方法由地球物理学专家建立基于经验的测井岩相关系模型实现。然而,随着测井、地质资料
电磁逆散射方法建立在全波电磁计算的基础上,故相比于其它微波成像方法,逆散射重建有着更精确且普适的物理模型,和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当前逆散射重建方法大多应用于石油勘探、建筑物内部透视和乳腺癌诊断成像等需要低频电磁波穿透障碍物的场景,故需要对亚波长量级的精细目标进行重建,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此外,成像区域内金属和非金属材料混杂的情况下,后者的重建极易受前者扰动,给定量重建带来不确定性。最后,在这些复杂场景
近年来,随着高清摄像头的普及和短视频应用的兴起,视频数据呈爆炸式增长,传统基于人力的视频分析方法难以满足现实应用需求。基于人工智能,尤其是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视频分析算法逐渐成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研究热点。时域动作定位作为其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其旨在找到感兴趣的动作在视频中的起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在视频检索、体育赛事智能化解读等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的大多数时域动作定位算法都是基于全监督的,
混合模式和先进模式是未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nternational Thermonuclear Experimental Reactor,ITER)的基本运行模式。这两种运行模式优化了托卡马克装置中非感应的靴带电流占总等离子体电流的份额,对外部非感应电流驱动设备的依赖程度最低。靴带电流的电流密度分布是偏离磁轴的,因此经过优化后的大份额的靴带电流整体抬升了芯部的安全因子剖面,安全因子最小值qmi
石墨烯在众多领域的优异性质和应用需求不断鼓舞并促进着其制备方法的研究。在探索的众多制备方法中,电化学方法因其温和的条件、可控的操作以及可观的产率被认为是最具工业化前景的途径之一。本论文围绕电化学剥离中的电解液、电压和电极等实验参数展开研究,旨在开发低成本、高产率的电化学方法来制备出不同性质的石墨烯产物,并对石墨烯的储能、电热和光热性能做了研究。在本论文第二章中,首先制备了一种新型绿色溶剂—一三组分
近几十年来,纳米材料以其优异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生物检测等诸多领域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量子尺寸效应,与块状材料相比,纳米材料中强的库仑相互作用导致激发态弛豫及表界面电荷转移过程更为复杂,相关微观动力学机理方面的认识仍十分匮乏;这不仅影响到纳米材料的设计构筑与调控,也大大阻碍了相关的应用研发。因此,深入理解纳米材料激发态的微
光镊是一种基于光的力学效应捕获和操控颗粒的技术,由于其具备实时操控、非接触、无机械损伤的优势,在微生物分子、分散体系、活体细胞检测等研究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基于高功率、紧聚焦激光的传统光镊技术的功能单一、操控自由度小,而且难以在大面积范围内同时捕获和组装不同尺寸的微粒或者细胞。为了克服传统光镊的这些应用困境,实验物理学家们扩展了许多新型的光操控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利用激光产生的热效应操控微粒
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的发展对光学显微成像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光学系统的成像性能一直受限于阿贝衍射极限。虽然近数十年,科研工作者发展出各种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以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但是已有的光学显微成像技术尚存在许多不足。在高/超分辨光学显微镜中,点扩散函数直接反映了光学显微技术的分辨率,通过对点扩散函数进行调制整型,为实现高/超分辨显微成像提供了一种较为直接的、有效的技术手段。本论文基于点扩散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