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梦"跻身成为中国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核心术语。相应地,如何在跨语活动中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其政治和文化内涵尤为重要。语料显示,"中国梦"现有的主要译文为Chinese Dream,China 以及China’s ream。目前,相关英译研究多拘于"中国梦"的现代属性,且多限于分析语码转换,较少论及该政治概念的观念性和社会性。本研究参照概念史研究范式,诉诸相关历史及当代语料,尝试凸显"中国梦"的概念特征,并明晰其概念结构,进而在顺应术语跨语传播的前提下,厘正译文,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现其社会文化特色。概念史发轫于历史研究领域。该视角强调语词与社会、政治之间的交互,以描述概念在不同时空中的传播和衍化为要旨。而政治概念具有显著的观念性和社会性,恰与概念史的学理相应。具体而言,政治概念多衍于主观观念,其概念结构具有一定的过程性。同时,政治概念往往紧系社会语境,因此,其外延尤为宽泛。鉴于此,以概念史视角审视"中国梦"的英译,重在结合历时与共时双重维度,描述其在汉语语境以及跨语语境中的概念演变,并从中厘定"中国梦"相对稳定的概念结构,进而为其译介提供理据。为此,本研究伊始试图回溯"中国梦"的本土历史语境,以探究其文化渊源,并对比分析了"中国梦"与同一概念体系中"美国梦"和"欧洲梦"的异同。同时,本研究基于2012至2013年度(2012年11月29日至2013年11月29日)汉英新闻话语中与"中国梦"相关的语料,结合WordSmith Tools,具体描述了"中国梦"在跨语传播中经受的差异性解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本土术语"中国梦"根植中国哲学的辩证观,兼具"小康"与"大同"的政治色彩,与"美国梦"和"欧洲梦"的文化机理迥异。同时,外媒对"中国梦"的解读似有偏差,这进一步明确了重新审视"中国梦"英译现状的必要性。为此,本文作者再次诉诸语料库研究方法,分别以ChineseDream和China Dream为主题词搜集了 2012年11月29日之前出版的原始英文语料。初步语料分析显示,在英语语境中,较Chinese Dream而言,China Deaam更接近"中国梦"的政治内涵,即囊括国家利益与人民幸福。因此,在现阶段,从术语跨语传播中的理据性和透明性出发,以China Dream英译"中国梦"这一政治术语似乎更为合适。但若从长远来看,保留"中国梦"的社会文化特色实属要务,因此,音译也不失为另一种选择。本研究以概念分析为理论基点,以回溯历史语境为研究手段,对政治术语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讨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当然,文中概念史研究范式的普适性尚需后续研究作进一步验证。另外,本文论及的"中国梦"概念史并不全面,且未详述译介中的意识形态等问题,或可考虑诉诸延伸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