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李锐在中国当代文坛的创作姿态独特。作者曾数次袒露自身无法消解的焦虑,创作成为其缓解焦虑的最佳出路。李锐从个人的精神困境出发,思索生而为人的困厄,追认人类普遍的精神困境。从自我出发的叩问与追寻,为其作品融注了高度的认同性体验。于作品而言,李锐不再作为一个旁观的他者而存在,而是成为一个文本的“参与者”。作者对虚构人物的逼问与审视,亦是在拷问自身。正因此,其创作颇具安顿心灵与自我省思的意味。本文结合李锐的小说创作与个人成长经历体验,阐述其各个阶段的身份认同追求,分别为漂泊游子的身份认同、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通过分析作者创作的阶段性变化,逐步探析其小说的内在连续性特征,以期从整体上把握李锐的创作动因与特色。除绪论与结语外,论文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简要定义了“身份认同”的基本内涵,介绍了身份认同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与文学的关联,梳理了关于李锐作品的先行研究成果和与本论题密切相关的研究动态。第一章,基于李锐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对童年与故乡的回忆书写,探求作者漂泊游子身份认同中的还乡诉求。第二章,分析李锐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群体形象。作者曾是上山下乡知青群体中的一员,作为一名历史的在场者,李锐视以笔铭记为一种责任。其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凝聚了作者对这一群体的主体性思考,从中可窥见李锐对知识分子这一人物身份的深刻反思与独特认同。第三章,探讨李锐由个人、群体上升至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这一认同追求始于李锐对语言的关注,进一步扩展到对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身份的思考。在后殖民语境下,处于失语状态的弱势民族文化面临严重危机。重拾文化传统,确立自身文化身份的独特性成为李锐小说创作的重要追求,其新近作品亦表明了他鲜明的文化立场。结语部分对李锐的创作动因与身份认同的艺术追求进行总结,明确了李锐时刻怀疑、自觉思考和永不设限的战斗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