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和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6个土壤剖面进行了高分辨率薄层取样,测试、分析了样品的根系和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的放射性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磁化率等,研究了土壤有机碳动力学过程,得出如下结论: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库显著大于内蒙古草原土壤碳库,海北站表层土壤(0-10cm)的有机质含量比内蒙古站的相应值高2倍左右。 高寒草甸土壤剖面有机质由快循环组分、慢循环组分和稳定组分组成;根生物量的垂直分布特征是0-60cm贮存的根生物量占整个剖面根生物量的90%左右。天然土壤的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层,向下根系量显著减少;扰动土壤表层根系量较少,随深度增加缓慢减少。 高寒草甸土壤CO2通量变化于73.3-181 gCm-2a-1之间,内蒙古典型草原土壤CO2通量变化于390-866 gCm-2a-1(王庚辰等2004),后者是前者的5倍左右。高寒草甸表层土壤产生的CO2是土壤剖面CO2通量的主要贡献者。土壤CO2通量与海拔高度负相关。 土壤有机质的δ13C值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其剖面变化可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和增加很小或者有轻微波动变化3个阶段。内蒙古站土壤有机质的13C富集程度大于海北站的相应值。 植被类型制约土壤剖面的有机碳动力学过程。 土壤磁化率、根生物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土壤有机碳动力学过程。 在脆弱的草原地区,严禁过度放牧,加强土壤表层的保护,引种深根系植物,增加植被的地下生物量,实现有机物质向深部的转移,减少水土流失等是提高草原土壤碳汇能力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