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哈伊洛·马尔科维奇(1923-2010)是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主将,也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人道主义辩证法是马尔科维奇在创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辩证法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人在当代社会的异化现实和南斯拉夫社会主义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整套思想观点与方法。人道主义辩证法将人道主义的价值观辩证法化,同时将辩证法思想人道主义化;既关注人的个体存在及其历史形态,揭示辩证法的属人属性,又探求人自我实现的历史可能与具体路径,以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概念为中介阐释了人与历史的统一。人道主义辩证法具有社会批判、哲学表达和政治实践这三个维度上的完整逻辑,是一种立体化的理论建构。它既是一种“批判的社会哲学”,又是一种“哲学人类学”,还是社会主义改革的精神指南和理论镜鉴。具体而言,苏联及南斯拉夫的政治、经济“异化”问题是人道主义辩证法的直接批判对象,对其进行分析是人道主义辩证法的立论之基与创设之由;“实践人道主义理论”则是人道主义辩证法在哲学层面的范式表征与逻辑指向,其对人之存在、人之历史及人之自我实现等关键问题的论述深刻地展现了人道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内涵;南斯拉夫的“自治社会主义”改革是人道主义辩证法的政治实践与运用,其经验教训对我们历史地评价人道主义辩证法思想具有一定的帮助。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介绍了人道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坐标;第二章阐述了马尔科维奇对当代社会异化现象的批判;第三章论述了马尔科维奇的实践人道主义理论体系;第四章从人道主义辩证法的视角探讨了“自治”的理论内涵、实践偏差和正反面意义;第五章基于中国立场对人道主义辩证法进行了理论评价,讨论了其合理元素对我国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