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谣言与社会动员——以“抢盐”事件为例

来源 :内蒙古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332974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2011年3月中旬的抢盐事件为切入点,研究新媒体谣言的传播特点,新媒体谣言进行社会动员的过程,揭示新媒体环境下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对谣言产生的新作用。首先,本文通过梳理新媒体的传播特征,得出新媒体谣言播速度更加快速,范围更加广泛;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增强模糊性;以及传播呈现极端化的特点。其次,文章结合社会心理学分析新媒体人际网络,发现新媒体人际交往的目的性能够使参与者结成特定的群体,群体成员的互动频度和群体间的亲疏关系将影响谣言的传播速度与范围,对集体行为的产生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后,论文从宏观角度总结导致新媒体谣言社会动员产生的客观因素,得出社会环境不安因素增多、传统媒体公信力弱化、新媒体自净能力增强等方面影响新媒体谣言的社会动员效果。文章最后得出结论,新媒体技术与谣言的社会动员关系将会愈加紧密。新媒体谣言只是海量数据信息的一个类型,在今后也不会减少,其社会动员形式会更加多样。与此同时,大众对新媒体谣言的反应也会各不相同,行为决策将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和控制。
其他文献
高等教育本身承载着为国家、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它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培养科学传播者的重任。“科学传播概论”类课程是高校培养科学传播者的基础和主要课程之一,目前我国对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与大多数人的健康相关,所以总是能够触动大众的神经,引发媒体的竞相报道和网民的热议。数据显示,在“山东疫苗案”中,仅2016年3月22日网民单日信息搜索量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平台,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规约环境里,以微博主体自发性、集体式的信息关注和传播,成为了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中心与舆论中心。基于此,微博主体
桂林版《大公报》作为新记《大公报》的一部分,是一份抗战期间重要的宣传媒体。近年来关于它的研究多是从新闻内容和经营管理着手,主要是出于为了解历史添加相关资料的目的,本文
媒介权力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支配者(媒介)、被支配者(受众)、信息以及反馈这四种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也就是对如何通过这四种要素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媒介权力的自我建构和被建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