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介质陶瓷作为功能陶瓷在传感、电声和电光等技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剑桥大学的H.A.Pohl教授于1978年提出介电力学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根据这一理论,电介质陶瓷还可以应用在介电力学分离工艺中。目前该工艺已经被应用于环境中污染物的去除和燃料油中颗粒杂质的去除,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介电性能优异的电介质可以降低能耗、节约能源,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钙钛矿介电材料由于其特有的铁电、热点、压电等性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钛酸钡作为最代表性的介电材料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被广泛应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备。结构分析表明:在温度高于120℃时,钛酸钡晶体为立方相空间群OhI-Pm3m。在温度高于120℃时,钛酸钡的介电常数最高,约为室温介电常数的6倍。然而,制备条件以及掺杂组分(如稀土的掺杂)对钛酸钡介电性质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在电子陶瓷领域中,钛酸钡的制备和掺杂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溶胶—凝胶法可以合成多组分钛酸钡基粉体,这种方法被认为是一种接近绿色的“软化学”合成方法。只要将用这种方法制备的干凝胶在一定温度下(通常低于1000℃)煅烧去除有机组分就可获得陶瓷粉体。本文首先综述了钛酸钡粉体制备的各种方法,认为液相法制备的粉体因具有纯度高、成分均匀、粒径小等特点而成为制备粉体主要方法,其中溶胶-凝胶法因其可制得多组分均匀掺杂的钛酸钡粉体,是极具发展前景的制粉方法;此外,总结了掺杂改性钛酸钡系陶瓷研究进展。本论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钛酸钡陶瓷、BCST(Ba0.62Ca0.08Sr0.3TiO3)陶瓷,制备了用固相、液相两种方式掺杂稀土Pr6O11的BT:xPr6O11陶瓷,以及用溶胶-凝胶法合成BCST(Ba0.62Ca0.08Sr0.3TiO3)基质粉体,二次固相同时掺杂两种稀土Pr6O11和Nd2O3的BCST:0.001Pr6O11·xNd2O3系列陶瓷。采用XRD和SEM,等对粉体和陶瓷的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并测试了陶瓷的介电性能。得出如下结论:1.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了钛酸钡纳米晶粉体及陶瓷。经XRD粉体衍射测试,所得钛酸钡粉体主要为四方相纳米粉体;经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到陶瓷陶瓷平均晶粒大小约为5μm;通过介温测试,所得陶瓷的居里温度Tc为134℃。2.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制备了BCST纳米晶粉体及陶瓷。经XRD粉体衍射测试,所得BCST粉体主要为四方相纳米粉体;经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到陶瓷平均晶粒大小约为8μm;通过介温测试,与纯BT陶瓷相比,陶瓷的居里峰向低温方向移动并展宽压低,而介电损失比较低,所得陶瓷的居里温度Tc为12℃。3.制备了用固相、液相两种方式掺杂稀土Pr6O11的BT:xPr6O11纳米粉体及陶瓷,并进行了对比。发现:对于液相掺杂稀土Pr6O11稀土Pr6O11的BT:xPr6O11纳米粉体及陶瓷,x=0.005为最佳掺杂量,经XRD粉体衍射测试,所得BT:0.005Pr6O11粉体主要为四方相纳米粉体,经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到陶瓷陶瓷平均晶粒大小约为300nm,通过介温测试,与纯BT陶瓷相比,BT:0.005Pr6O11陶瓷的居里峰向低温方向移动,介损也明显降低,陶瓷的居里温度Tc为68℃;对于固相掺杂稀土Pr6O11的BT:xPr6O11纳米粉体及陶瓷,x=0.001为最佳掺杂量,经XRD粉体衍射测试,所得BT:0.001Pr6O11粉体主要为四方相纳米粉体,经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到陶瓷陶瓷平均晶粒大小约为500nm,通过介温测试,与纯BT陶瓷相比,BT:0.001Pr6O11陶瓷的居里峰向低温方向移动并展宽,介损也明显降低,所得陶瓷的居里温度Tc为118℃,此外,在大约34℃曲线有另一较低介电峰值,呈现双峰效应。经过对比发现:与液相掺杂所获得的BT:0.005Pr6O11陶瓷相比,固相掺杂所获得的BT:0.001Pr6O11陶瓷晶粒发育较好,气孔较少,晶粒间结合更加紧密;固相掺杂所获得的陶瓷居里点虽没有液相掺杂所获得的陶瓷的居里点低,但是,固相掺杂的居里峰明显展宽压低,比液相掺杂所获得的陶瓷在室温时具有较高的介电常数和较低的介电损失。4.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BCST纳米晶粉体,制备了用二次固相掺杂法掺杂稀土Pr6O11和Nd2O3的BCST:0.001Pr6O11·xNd2O3粉体及陶瓷。发现x=0.002为最佳掺杂量,经XRD测试,所得BCST:0.001Pr6O11·0.002Nd2O3粉体主要为四方相纳米粉体;经过SEM扫描电镜观察到陶瓷陶瓷平均晶粒大小约为6μm;通过介温测试,与纯BT陶瓷相比,陶瓷的居里峰向低温方向移动,而介电损失比较低;与BCST陶瓷(Tc=12℃)相比,BCST:0.001Pr6O11·0.002Nd2O3陶瓷的居里峰(Tc=10℃)并无显著变化,但居里点的介电常数却显著提高。